第二節 “不要錢”的統帥曾國藩(3 / 3)

所以,曾國藩不往家裏寄銀子,一個主要原因是從家庭教育這個角度考慮,他擔心奢侈的生活會敗壞家風。

那麼曾國藩帶兵那麼多年,積攢的合法工資都用到哪兒了呢?

第一是用於軍隊開支了。鹹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回老家時曾給弟弟曾國荃寫過一封信,信中說:“餘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餘囑其解交藩庫充餉。”[10]也就是說,他在江蘇有一筆一萬五千兩的收入,本來是可以歸個人支配的,但他交到省財政,補充軍餉了。

第二則是用於地方公益事務。

還是在老家期間,他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要求他把軍隊中多餘的錢用來救濟士紳百姓。因為戰火所到之處,百姓流離失所,他說你遇到生活不下去的窮人,就給他們些銀子,給的時候還不要留名。

在另一封信中,曾國藩說過這樣的話,“餘在外立誌以愛民為主,在江西捐銀不少”[11],這更說明他把大量的錢財都用來施舍他人了。寧可把錢捐掉,也不寄回家裏,像曾國藩這樣的人,實在非常少見。

高薪政策,使除了曾國藩之外的湘軍將領都發家致富了。人們說“故一充營官統領,無不立富,家中起房造屋”[12],一當上中級軍官,家裏就開始造房子了。征戰十多年之後,湘軍將領“人人足於財,十萬以上貲殆百數”[13],就是說有十萬兩家產的人可達一百人之多。特別是攻下天京城(今南京)之後,大批湘軍將領帶著金銀財寶榮歸故裏,長沙城內頓時“甲等崢嶸,簪纓疊起”,新增“宮保第”十三家之多,也就是一年內新落成的官宅達十餘家之多。湘鄉縣(今湖南省湘鄉市)的變化更大。湘鄉籍將領章合才,回家後在白田一帶置了六千多畝良田,又在田間建成兩座大莊園。另一位將領陳湜回家的時候,運了好幾十船金銀財物,所以人稱“陳百萬”。

然而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卻始終保持著清貧。鹹豐八年(1858年),因為曾家四兄弟當中有人已經發財致富了,曾國藩就要求家裏分家。這年年底分完家後,曾國藩分到了一座叫“黃金堂”的小宅院,此外還有五十五畝地。曾國藩表示很滿意。一座小宅院和五十五畝地,這就是帶兵打仗多年後他在湖南鄉下的全部財產。曾國藩確實實現了自己“不要錢、不怕死”的誓言。

[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一》(22),嶽麓書社,2011,第101頁。

[2]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批牘》(13),嶽麓書社,2011,第125頁。

[3]趙烈文:《能靜居日記》(第一冊),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日丙午,廖承良標點整理,嶽麓書社,2013,第344頁。

[4]趙烈文:《能靜居日記》(第一冊),鹹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壬午,第369—370頁。

[5]趙烈文:《能靜居日記》(第一冊),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日丙午,廖承良標點整理,嶽麓書社,2013,第345頁。

[6]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20),嶽麓書社,2011,第278—279頁。

[7]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二》(17),嶽麓書社,2011,第39頁。

[8]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二》(21),嶽麓書社,2011,第27頁。

[9]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20),嶽麓書社,2011,第164頁。

[10]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20),嶽麓書社,2011,第320頁。

[1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20),嶽麓書社,2011,第331頁。

[12]趙烈文:《能靜居日記》(第二冊),同治四年閏五月初八日辛未,廖承良標點整理,嶽麓書社,2013,第904—905頁。

[13]王闓運:《湘軍誌·籌餉篇第十六》,嶽麓書社,1983,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