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牧場上的葬禮1(2 / 2)

王道士回到下寺發現斯坦因在微笑著等他。雖然兩人都老了許多,但替時建立的友誼供然年輕,這立刻驅走了他心頭的陰影和冬天的寒冷。

斯坦因熱烈地擁抱他。

王道士雖然不習慣這禮節,但還是很激動:“我想一輩子就見一次,誰知又見了!

都是緣份呀!”

斯相因說:“是大唐高情把我們感召到一起的。”

斯坦因從他的熱情中看到了了真勢的友誼。他覺得中國人很容易同人建立友誼,而且對友友誼看得很重。這個古道熱腸的小人物:王道士沒有相應的智慧與學識與同敦煌藝術聯係到一起,但命運卻荒唐地這樣強行安排了,結果,王道士注定了是一個悲劇人物,導致文化的悲劇和自身的悲劇。

第一次來敦煌的曆史,回想起來,斯坦因就覺得心醉,同時也湧生莫名的惆悵。他和他的探險隊總是在遠離人群和歌聲的地方活動,為了發現一一些被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埋藏在佛塔垃圾堆裏的兵器、飾物、銅錢等古代遺物,他們不得不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而最終還是從死亡線上回來。斯坦因固執地認為這是玄奘和馬可.波羅的精靈在指引著他們,雖然目力所及都是死胡楊樹和紅柳叢的淒涼景象,但他堅信這是那兩位偉大探險家的路標....

他有點羨慕王道士的生活環境。這裏有一條河,有較開闊的穀地,最有意義的是有千佛洞,這個豐富多彩的神弗世界,簡單地住在這裏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幸福,這種待遇,隻有希臘諸神才擁有!但王道士顯然沒發現這一點,他常常要離開這裏去“探險”一化緣。其實,中國人的無私和信仰,還有下寺富有田園色彩的土地,完全可以供養他們。如果非要出去遊蕩,何不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到羅布淖爾,沿著野駱駝的足跡去考察?中國人的骨子裏,有這種頑韌的精神。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就連藏經洞的古代文獻,中國政府才在僅僅三年前引起注意!斯坦因看到這裏時,感懷頗多,還與他新上任的李師爺有關。李師爺沒有蔣師爺的熱情和機智,他對斯坦因從事的探險活動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怨恨他由於他的請求政府才派他當師爺。在行程中,隻要有沙暴、酷熱嚴寒饑渴,他都會大發脾氣,怨聲載道,有一次,為了尋找到一條最古老的大道,他們在羅布淖爾荒涼的草原裏奔波幾日,迷了路。悲觀的李師爺板著冰冷的麵孔,幾天來一言不發,最後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由於李師爺用方言和官話交替著罵人、說話斯坦因大多聽不懂。不過,他知道字眼肯定很髒,因為師爺罵人的語言官話無法表達而不得不用方言。

他唯一聽懂李師爺,發火的理由是:由於他的無聊,他不得不離開溫暖舒適的家來這裏送死,又不能像正常的死那樣壽終正寢,要出戶光野,無法享受子孫定期的“朝拜。”這一一點使他暴跳如雷。如果李師爺是員武將,,肯定要“暴動。好在那次沒有“拋屍野外”。但在後來的行程中,隻要看到路邊或沙丘,上露出的白骨,他都要發怒咒罵。仿佛斯坦因是希臘的潘多拉,帶給他的隻是災難,而沒有任何希望。。

到達敦煌後,李師爺再沒興趣到偏僻的千佛洞去。於是,斯坦因給他足夠的錢,讓先駐留縣城,等待他們來彙合。

回想蔣師爺的忠誠,親臨王道士和他的兩個弟子的熱情氣氛裏,他怎能不動情呢!在太清官的廚房裏,他特意做了兩道最簡單的西菜,增加在王道士為他舉行的宴席上。王道士為他準備了用瓷瓶裝的青稞酒。

斯坦因用有限的漢語同他們交流。他講西方世界的民俗風情和民間故事後來還唱了幾首英格蘭民歌。當然用英語。但他們似乎聽懂了,因為接著王道士唱了一段“吼歌”,周豐喊了一段“順口溜”,隻有天歌,唱了幾首地地道道的民歌。雖然不懂內容,斯坦因從那蒼涼的空調裏仿佛看到了千年的荒原、萬年的古灘還有那被流沙淹沒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