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古代的當鋪如何賺錢?(1 / 2)

\/>i�在古代,經營當鋪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會涉足這個領域。據《和珅犯罪全案檔》記載,和珅被抄家前,經營的當鋪多達七十五家!連和珅這樣的巨貪都熱衷於當鋪生意,足見其暴利的程度。那麼,古代的當鋪是如何賺錢的呢?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典當業的發端是南北朝時期。之所以在南北朝興起,與佛教在當時的興盛密切相關。佛教古律允許佛門以財物“出息”,也就是放貸。放貸不僅可以幫助借貸者渡過難關,還能為佛寺發展提供資金來源。那時候,一些規模較大的寺廟會設置“寺庫”,利用善男信女供奉的香火錢為民眾辦理質押貸款業務。寺庫是最早的當鋪,寺廟借貸業可謂典當業的鼻祖。唐朝時,當鋪又稱為“櫃坊”“質鋪”等,質鋪的“質”就是抵押的意思。宋朝時,商品經濟發達,當鋪行業大發展。當時稱當鋪為“解質庫”“長生庫”“典庫”“典當質庫”等,既有官營,也有民營,還有寺廟經營。到了明朝,“當鋪”這一名稱正式出現,並沿用至今。清朝的當鋪生意非常興旺。乾隆時期,北京城的當鋪多達六七百家。

當鋪的實質,是專門發放質押貸款的金融機構。說白了,就是抵物借錢的地方。為了防止借貸者到期無法還錢而給當鋪造成損失,借貸者須用相應價值的物品作為抵押。這個抵押物,可以是服飾、糧食、金銀首飾、古玩字畫、銅鐵器皿等動產,也可以是房屋、田地等不動產,甚至可以是牛、馬等活物,奴婢、妻妾、子女一類的活人隻要值錢,都可以拿來抵押。

當鋪一般開設在街市繁華地段,門口會掛一個大大的“當”字招牌。當鋪的圍牆很高,一是為了防盜,二是為了防止外麵偷窺,保護客戶的隱私。當鋪裏麵有一個高大的櫃台,高度足有一米五,典當者需要雙手將抵押物舉到櫃台上。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給典當者帶來敬畏感,使其不敢爭價;二是出於安全考慮,避免盜賊輕易得手。魯迅先生對當鋪櫃台的高度印象深刻,他在小說集《呐喊》的自序裏寫道:“總之是藥店的櫃台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裏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台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當鋪裏負責接待的店員被稱為“外缺”,負責給抵押物估價,從而為放款數額提供依據。如果典當者認同估價,外缺就會高聲“報唱”給另一個店員“中缺”,即負責書寫當票的人。外缺在報唱時,多會同時對抵押物進行貶損性評價,一是可以壓低質押物品的貸款額,二是避免因保管不善而被典當者高價索賠。當鋪這種貶損性評價的行為在電視劇《大宅門》裏就有所表現。劇中的白景琦去當鋪典當一件嶄新的皮襖,店員報唱道:“蟲吃鼠咬,光板沒毛,破麵兒爛襖一件!”白景琦聽後很生氣,於是就換了家當鋪。可是,另一家當鋪的報唱與前一家如出一轍,因為這是行業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