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現在中小學教師的收入,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古代,教師的待遇好嗎?這一篇,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教師的待遇。
古代教師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官府開設的各級官學的教師,這種教師亦師亦官,享受國家俸祿。漢朝時,太學博士(太學生的學術導師)的俸祿是四百石或六百石,和州刺史的俸祿差不多,但人員鳳毛麟角。古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學都設有對應的教師。當然除了官學裏的教師,還有另一種教師,在俗稱的“私塾”裏教書的塾師,類似於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孔子是曆史上辦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人,《論語》記載,其所收的學費是“束脩”,也就是十條臘肉。後世便以束脩泛指學生的學費和教師的工資,內容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錢。接下來,我們就以私學較為發達的明清時期為例,看看古代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具體是多少。
從學生來源看,古代的私塾分為三種類型——散館、私家私塾和社會私塾。
所謂散館,是由教師自己開辦的學校,學生來館學習並支付學費。開散館的教師一般需要很高的學識和聲望,多是名儒或退休官員,否則也招不到學生。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就屬於散館。散館本質上屬於教師創辦的私立學校,教師就是老板,工資依據效益而定,沒有固定數字。
私家私塾分為兩種:家塾和族塾。富家大戶聘請教師來家裏,專門教自家的公子和小姐讀書,這就是家塾。小說《紅樓夢》裏,賈雨村就曾做過林黛玉的家塾教師。家塾教師提供的是私人定製服務,服務的對象是富裕階層,工資自然不會低。清朝乾隆年間的小說《綠野仙蹤》裏,一名叫王獻的舉人,被一個大戶人家請去當家塾教師,商定的年薪是八十兩。後來,這戶人家嫌王獻的工資太高,頗有怠慢之意,王獻就收拾鋪蓋準備走人。另一個大戶人家聽說後,急忙把王獻請到自家去當家塾教師,開價年薪一百兩。乾隆年間,一個中等農戶的家庭年收入大約是三十二兩。對比可知,當時一名家塾教師的收入是一戶中等農戶收入的兩到三倍。
除了支付工資,雇主還要安排家塾教師的一日三餐。日常餐食要保證一葷一素,節慶日子要兩葷兩素。待遇這麼好,對家塾教師的要求自然也很高。像前麵說的王獻,便是舉人出身。可見,古代也不乏高學曆教師,而且收入頗豐。當然,想要當大戶人家的家塾教師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科舉功名和淵博學識外,還要有當地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官員的引薦,這個環節在明清時期叫作“薦館”。
所謂族塾,是由一個大宗族開設的學堂,專門教授本族的孩子。族塾教師一般由本族中有學識的族人充任,如果本族中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聘請外人來任教。小說《紅樓夢》裏,賈瑞的爺爺賈代儒,就是賈家族塾的教師。族塾的辦學經費一般來自本家族的學田。所謂學田,是古代為辦學而專門購置的田產,其收益全部用於學校經費。族塾教師的薪資可參考家塾,但一般不會高於家塾,畢竟族塾教師多出自本族,給的都是親情價。
再來說說社會私塾。社會私塾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村塾,服務一個村或鄰近幾個村;另一種是義塾,是地方官紳們為貧困學生設立的公益性學校。村塾和義塾教師的聘用要求不如家塾高,薪資也低於家塾。明代《沔陽義塾記》記載:“師則月支米一石,歲給銀十兩。”換算到今天,相當於每月一百八十斤大米,每年再給一兩萬元錢。清朝官員栗毓美訂立的《義學條規》中,對教師的薪資作出了規定:“今擬定修金四十兩為大學,三十兩並二十五兩為中學,二十兩十數兩為小學。”這裏的大、中、小學,指的是學生人數規模,從十名到二十五名不等。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普通教師的收入同中等農戶收入差不多。另外,這些學校是不管飯的,教師食宿自理。條件差的私塾,連住的地方都不提供,教師可能要到寺廟借宿。這些學校的日常教學開支也由教師自己承擔,最後剩下的薪資隻夠教師養家糊口。
古代教師在逢年過節時也會收到“紅包”。與今天違規的灰色收入不同,古人給教師的“紅包”具有公開的禮節性質,由辦學者統一發放,類似於節日福利。根據《常熟縣儒學誌》記載,明朝常熟縣塾師收紅包的規矩是“清明、端陽、中元節儀各三錢”,加一起大約一兩銀子,合今天一千元左右。
和每一個“打工人”一樣,古代教師也最怕欠薪,但他們不會拉橫幅,而是用比較文雅的方式表達不滿,比如寫詩。明朝的笑話集《解慍編》中就記載了這樣一首詩:“東君何事太蠻擅,束脯終年不肯還。擎傘遮陰專為熱,圍爐向火隻因寒。”從題材上看,這首詩既非山水田園詩,也非邊塞懷古詩,可謂自創門派的“討薪詩”。古代教師連討薪都這樣看重師道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