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古代的醫生好當嗎?(1 / 2)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生病了,就得看醫生。醫生在今天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入行門檻非常高的職業。比如醫生的學曆要求就很高,有些三甲醫院在招聘醫生時,要求必須是重點醫學院的博士生。那麼,在古代當醫生門檻也這麼高嗎?他們的待遇又是怎樣的呢?

同世界大多數文明一樣,我國最早的醫生也起源於巫師,亦稱作“巫醫”。在早期人類社會,人們對疾病缺乏科學的認知,大多數人認為生病是因為觸犯了神明或者被魔鬼纏身,所以治病方式就是請巫醫來驅鬼。巫醫治病,有時候還真有效果,因為他們的治療儀式會給病人帶來心理暗示,激發出人體內在的防禦機能,最終戰勝病魔。但心理作用畢竟有限,對於嚴重的疾病,巫醫就沒什麼好辦法了。

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巫和醫逐漸分家,醫生成為單獨的職業。在西周時期,醫生被稱為醫師,主要為王室及一般貴族服務,屬於官員階層。《周禮·天官·塚宰下》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代,那時候王室衰微,文化與知識從王室下移到了民間。與此同時,醫術從宮廷傳播到了民間,出現了自由行醫的民間醫生,醫生開始成為一種民間職業。那時候,醫生被視為與工匠一樣的技術工種,社會地位並不算高。東漢《說文解字》中對醫生的解釋依舊為:“醫,治病工也。”像張仲景這樣的名醫,正史中對其隻字未提,這說明張仲景在東漢末年依舊是默默無聞之人。與張仲景同時代的另一位名醫華佗,雖然醫術享譽天下,但《三國誌》裏仍稱他“以醫見業,意常自悔”,意思是華佗因選擇醫生這個職業時常感到後悔。

到了宋朝,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醫學開始受到重視,醫生也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政府設立翰林醫官院來管理醫政,還出現了獨立的醫學院校“太醫局”。宋朝的官醫屬於文官序列,設有“大夫”“郎中”等二十餘種職位。因此,宋朝醫生有了大夫和郎中的稱謂,北方人習慣稱大夫,南方人習慣稱郎中。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等多位皇帝還學習過醫學,自己就能診病開藥。宋代名臣範仲淹還說過“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可見,在重視“為生民立命”的宋朝,醫生的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後的元明清三朝,醫生職業依然受到世人的尊敬。即便皇親國戚請醫生看病,也要“遣官來迎”,以示尊重。

那麼,古代行醫的門檻高嗎?這要看你是官醫還是民間醫生。古代官醫的準入門檻還是比較高的,如南宋太醫局的醫學生限額為三百人,要經過層層考試才能錄取。在學完專業知識後,醫學生還要進行臨床實習,到軍營和居民區去診治疾病。在實習過程中,醫學生要在太醫局發放的印紙上認真記錄診治經過和結果,類似於今天醫生的實習筆記。經過嚴格的學習和實習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官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