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古人有夜生活嗎?(1 / 2)

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耕型社會,大部分人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在先秦時就已經有的十二時辰計時法中,晚上九點開始的亥時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該睡覺了。其實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馬上睡覺,多少還是有點夜生活的。不同階層的人,夜生活的豐富程度不盡相同。

對於廣大農村民眾而言,天黑後大多就睡覺了。畢竟古代照明太貴了,無論是油燈還是蠟燭,都是普通民眾消費不起的,蠟燭得到明清時期才進入平民階層。所謂的“挑燈夜讀”,那都是古代有錢人家的生活方式。小說《阿Q正傳》裏,富裕的趙家人為了節省燈油,到了晚上也經常不點燈。

平民人家如果睡不著,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著月光跟家人一起嘮嗑,講講奇聞逸事。在嘮嗑中,內容比較正式的叫作“講古”。廣義的講古,可以講曆史故事,也可以講神話傳說,還可以講自己虛構的故事。發展到後來便成為一種口頭文學藝術,至今仍存在於廣大粵語區,其形式類似於北方的評書。古代的老人們最擅長講古,講的同時,還會給年輕人傳授些人生經驗。長者們談笑風生地講古,不光能打發時間,還兼具社會教化的作用。正所謂“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內容隨意一些的嘮嗑就是講各種鄰裏八卦,或者講笑話,統稱為“講白話”。“講白話”的內容中,最受歡迎的是鬼故事,其次是笑話,獵奇與幽默是古今人皆喜的內容。

除了嘮嗑,古人晚上也會演奏樂器自娛。比如唐朝人喜歡吹笛子,到處都能聽見飄揚的笛子聲。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就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唐朝狀元施肩吾也在《夜笛詞》裏寫道:“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當然,演奏樂曲多是文人雅致,一般老百姓玩的則通俗簡單一些,比如下棋、猜謎等。

有人可能會說:“晚上光在家裏待著也沒啥意思啊,出去溜達多好!”唐朝之前,城裏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有嚴格的“宵禁製度”,晚上出去上街會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三國誌》裏記載,曹操在洛陽任北部尉時執法嚴格,靈帝寵愛的宦官蹇碩,其叔父晚上出來溜達,犯了宵禁,被曹操處死,從此都城再無人敢犯宵禁。此事足以看出古代宵禁製度的嚴格。宋朝之前之所以嚴格宵禁製度,是為了防止違法犯罪或民眾造反,根本上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然而,經濟規律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唐朝時,經常有市民夜晚偷偷出來賣貨,因為交易雙方為了躲避官府打擊不會表露姓名,且交易時間多為夜晚,如傳聞中的“鬼”一般行事,所以時人稱這種夜晚市場為“鬼市”。鬼市是我國古代夜市的雛形,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當下的北京還有許多夜晚出攤的自發市場,依然叫作鬼市,比如北京市朝陽區的大柳樹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