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隻有政府官員等少數群體有假期,那他們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時期的文獻有限,休假製度也無從考證。但那個時代實行世卿世祿製,官員都是世襲的,當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給自己幹,放假與否也就無所謂了。
漢朝時,官員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稱為“休沐”。沐,是指洗頭發,也就是說,每五天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洗頭發,順便探親。《史記》記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為何漢朝把洗頭發看得這麼重要呢?因為漢朝官員上班是“寄宿”製,平時的吃住都在官衙裏。官衙裏洗頭發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長發,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給你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收拾幹淨了再回來為國家效力。這樣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權威。試想,如果老百姓看見的官員都是胡子拉碴,頭發打綹,像叫花子一般,誰還會聽你管?漢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周末,這樣對比的話,中國可以說是最早過周末的國家。
除了休沐假外,漢朝還有節日假。最遲在漢宣帝時,西漢已有夏至、冬至放假五日的製度,東漢繼續沿襲。另據學者考證,伏日、臘日(除夕)、歲首(元旦)等時節,官員也會放假。加上休沐假,漢朝官員一年有七十多天假期。漢朝官員還有探親假,根據漢簡《二年律令》記載,官吏如果離家兩千裏以上,兩年探家一次,每次八十天。
到了唐朝,每五天一休沐改為每十天休一天,稱為“旬假”。這麼說,唐朝人的假期減少了嗎?並沒有,雖然休沐假少了,但節日假卻多了許多。唐玄宗時規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給假七日”。這樣,唐朝人比當代提前一千多年發明了“黃金周”。《唐六典》中對官員的節日假記載得非常詳細,除了兩個黃金周以外,寒食節連著清明節放假四天,中秋節、夏至、臘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節氣各放假一天。此外還有宗教節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節。據曆史學家楊聯陞統計,唐朝的節日假總共有五十三天,再加上平時的旬假,唐朝官員每年的假日至少能達到一百天。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官員的假期不僅種類多,而且時間長。《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到宋神宗時,僅節日假就有七十六天。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臘月二十就停止辦公,叫作“封印”,讓官員準備回家過年。那什麼時候“開印”呢?隻要在來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這樣算下來,宋朝官員過年時實際能放假一個月。此外,宋朝還有很多奇葩的臨時假日。比如太祖父親臘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親臘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時,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的祥瑞之事,又將正月初三日定為“天慶節”,放假五天。有學者統計,宋朝林林總總的假期加起來有一百二十四天之多!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為了加強對社會的控製,官員工作自然不敢放鬆,旬假逐漸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在明朝,庶吉士尚有五日一休沐的假期。但庶吉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他們的休假代表一定的特權。而其他官員,綜觀史料,未見有休沐假的記載。明朝的節日假也少得可憐,明朝《古今事務考》中記載:“國朝正旦節(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元宵節假期後來也在明孝宗時被取消。綜合學者相關研究,明朝每年的假期也就二十天左右。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時代,他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也不許員工休息,一年隻放假三天,堪稱“明卷帝”。這一說法見於曆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兒》,但我尚未找到這一說法的史料出處,姑且作一個民間傳說參考吧。
縱觀古代官員假期長短的變化,這不僅體現著統治者人文關懷的增減,還反映了兩大曆史發展趨勢。第一個趨勢:假期的長短伴隨著專製集權的發展而變化。從漢到宋,是專製集權的發展和完善期,假期逐漸變長;明清時期,專製集權走向巔峰,假期製度越來越完善和嚴格,假期也就變短了。伴隨著君主專製不斷強化,官員假期隻能越來越少。第二個趨勢:假期長短變化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水平。許多曆史學家都認為中華文化造極於宋朝,而古代官員的假期,也恰恰是在宋朝時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