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古人打麻將嗎?(1 / 1)

在中國,麻將是風靡大江南北的一種棋牌類遊戲。看過電視劇《醉打金枝》的朋友,一定會對裏麵打麻將的情節印象深刻。在電視劇裏,唐朝公主也熱衷於打麻將,劇中稱“打馬吊”。如果從唐朝算下來,麻將在中國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事實果真如此嗎?接下來,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麻將的前世今生。

古代將賭輸贏﹑決勝負的遊戲稱為“博戲”。中國最早的博戲是“六博”,先秦時便已流行。孔子曾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吃飽了整天沒事幹,也挺鬧心的,幸好還有六博和圍棋,玩玩也比閑著強啊!

那麼六博是怎麼操作的呢?

六博的對陣雙方各有六枚棋子,在一張方形棋盤上行棋。棋盤有棋路,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置魚棋兩枚。遊戲時,雙方輪流擲采,擲骰子決定行棋的步數。棋到棋盤中間“水”處則能吃掉對方的“魚”,並獲得棋子,以此判斷勝負情況。六博有點像今天“大富翁”之類的遊戲,和麻將的形製還差很遠。

麻將的鼻祖是唐朝的葉子戲,這是一種紙牌類博戲。這裏的“葉子”,指的是一種紙片。古人看書時為方便查找,往往在葉子上寫出備檢的要目,置於書中,類似於今天的書簽。也許是看書看累了,古人就在“書簽”上畫上圖案,然後用於博戲,於是就發明了葉子戲。

葉子戲有四十張牌,分四種花色。葉子戲的具體玩法已經失傳,根據古書畫的記載,應該類似於今天的撲克,但需要用到骰子。葉子戲在唐朝很流行,公主們甚至能玩個通宵。《杜陽雜編》記載:“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夜則公主以紅琉璃盤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而光明如晝焉。”公主們晚上為了玩葉子戲,令僧人捧著夜明珠照明,像不像成宿打麻將的富太太?電視劇《醉打金枝》中,公主打麻將的情節可能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到了宋朝,葉子戲更加流行。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當時有專門賣葉子牌的行市。宋朝的雜耍表演中,還有江湖藝人將猴子訓練成“鬥葉猢猻”,為觀眾表演葉子戲。宋人在玩葉子戲的過程中,發現紙牌很容易磨損,而且野外玩牌時紙牌容易被風吹走,於是在葉子戲的基礎上發明了骨牌,就是用獸骨製作成棋牌。因為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發明的,所以這種棋牌又稱“宣和牌”。宣和牌已經和今天麻將的材料、形製相似,但具體玩法和麻將仍有所不同,倒是和今天的牌九相近。

葉子戲發展到明朝時,形成了“馬吊牌”,這才是今天麻將的前身。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玩家輪流坐莊,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根據胡適考證,馬吊牌三人對一人,像馬匹站立時吊起一隻腳的樣子,所以稱為“馬吊”。“馬吊”後來變音為“麻雀”,“麻雀”又變音為“麻將”,所以馬吊牌就是麻將的前身。馬吊牌有四種花色——萬貫、貫、文錢、索子,皆與籌碼相關。索是穿錢的繩子,文錢是一枚銅錢,貫是一串銅錢,萬貫就是一萬貫銅錢。馬吊牌共有四十張牌,四個打牌者各取牌八張,剩餘八張放在牌桌中間,玩家輪流取牌、出牌。這種玩法和今天的麻將已經很接近了。

清初,在馬吊牌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默和牌”。默和牌的牌麵隻留三種花色——萬貫、文錢、索子,就是今天麻將的萬、餅、條。每張花色一到九各四張牌,另加入各種配牌,總共一百二十張。默和牌的花色與今天的麻將幾乎一致,隻是“萬”字牌上麵畫的是水滸人物。今天,山東和東北地區依然有這種紙牌遊戲,名曰“水滸紙牌”,我小時候就見過老人玩這種紙牌。

現代意義上的麻將出現在清末,誕生地普遍認為是浙江寧波。相傳,同治年間的官員陳魚門,在寧波馬吊牌的基礎上改進出了麻將,還與當時英國駐寧波領事夏福禮一起打麻將以增進感情。後來,陳魚門又到上海經商,順便將麻將帶到了萬國雲集的十裏洋場,麻將從此風靡全國,並走向世界。看來麻將牌局自古就是社交的捷徑。寧波話中“麻雀”和“麻將”是同音,這也從側麵印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今天寧波的天一閣景區,就設有麻將創始人陳魚門的雕像,景區內還有麻將博物館。

關於麻將的發明,學界和民間還有多種傳說。另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認為,麻將的發明和護糧工有關。明清時期的江蘇太倉有很多糧倉,為了防止麻雀偷食糧食,護糧工經常要捕殺麻雀。閑暇之餘,他們就發明了麻將。麻將中的諸多元素都和捕殺麻雀相關。比如,“麻將”一詞的吳語發音和“麻雀”的發音相同。再如,麻將裏的“餅”字牌,又稱“筒”,源自護糧工打麻雀的火銃。這似乎也能自圓其說。但從麻將的演變史來看,它絕非一朝一夕的發明,而是在古代各種棋牌類遊戲的基礎上融合而來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的水手發明了麻將,但這種說法無據可考,可信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