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古代的護照是什麼樣的?(1 / 2)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國人走出國門,護照成為大家常用的一種證件。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密切,也有類似護照的證件。比如《西遊記》裏,唐僧每到一國都要使用的通關文牒,便是古代的護照。那麼古代的護照是什麼樣的呢?

先秦時期,國人眼中的世界還沒有今日中國的範圍大,那時候的“出國”,頂多是諸侯國之間的“跨省往來”,或者是出關到遙遠的西域地區。那時的人們並沒有護照,隻有一些特殊的出行憑證。最早的出行憑證是“節”,其形製是一根長棍子。漢朝的節由八尺長的竹子製成,長約一百八十厘米。節的上半部分係有節毛,漢節是三重毛,秦節是兩重毛。節毛一般要用蜀郡的犛牛尾製成,就是今天藏區的犛牛。節毛長而鬆軟,看起來非常漂亮。秦朝崇尚黑色,節毛便是黑色。漢朝崇尚紅色,節毛就用紅色。

戰國以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節。除了官吏外,更多的是走南闖北的商人出行時使用。到了秦漢時期,節成了皇家專用,隻有奉皇帝命令出使的人才能用節。因此,奉命出使的人被稱為“使節”。張騫出使西域時持節,蘇武出使匈奴時也持節。《漢書》中記載,蘇武被扣押在匈奴王庭後,時刻手持著漢節牧羊。日久時長,節毛脫落,隻剩下光禿禿的木棍。使者在危難之中仍保留漢節,是忠於漢王朝的表現,這便是“氣節”“節操”等詞語的出處。

最初,人們用節時還要配有輔助的文書,常見的有“符”和“傳”。符的形製可一分為二,一半為使用者持有,一半為管家保存。兩半相合可驗證真假,漢語“符合”一詞便來源於此。大家熟悉的虎符也是符的一種,主要用作調兵憑證。“傳”的形製更像證件,上麵有字,寫有持節者的姓名、目的地、所帶物品等信息。隻有持節人的情況和傳上記載信息相一致時,關隘守衛才會放行。秦漢時期,“節”成了皇家專用信物,“傳”便脫離了“節”,成了單獨使用的一般出行憑證。

古人用傳,分為公事和私事兩類,類似於今天的因公護照和因私護照。公事用傳,沿途驛站要提供車馬和飲食保障。私事用傳,沒有沿途服務,而且審核程序特別嚴格。申請人要先向鄉級官員提出申請,鄉級官員需要確認此人沒有涉及司法案件,沒有拖欠賦稅、躲避徭役等情況,然後再報送到縣級相關的主管官員那裏,縣級最後審核簽發。這就像今天辦理因私護照也需要無犯罪記錄一樣。《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了傳的使用規則:持傳人在出行途中,每經過一個縣,該縣都要查看傳上的封印,然後加蓋本縣的封印。今天過海關也要在護照上蓋章,可見傳在秦漢時期已經具備了護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