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古代的監獄是什麼樣的?(1 / 2)

在甲骨文中,表示監獄的字有“圜”“圉”“牢”等。“牢”字的字形是寶蓋頭下加一個“牛”,表示其最初是關牲畜的地方,後來開始關人,便成了監獄。《韓非子》中稱監獄為“囹圄”,因此有了“身陷囹圄”的說法。後世又有“獄”和“監”的叫法,直到清朝,“監獄”二字開始合用,一直沿用到今天。古代的監獄到底是什麼樣的?這一篇,以清朝為例,我就給大家詳細說說。

民國學者孫雄在《監獄學》中給監獄下的定義為:“執行自由刑之處所。”所謂“自由刑”,即剝奪受刑者自由的刑罰。我國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自由刑,多是肉體刑和勞役刑。從這個角度看,古代監獄和現代監獄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古代監獄並不是用來“蹲”刑期的,而是用來羈押犯罪嫌疑人候審的,其功能更像今天的看守所。

清朝的監獄分為中央監獄和地方監獄兩個係統。中央監獄包括京城的刑部監獄和步軍統領衙門監獄,都設置在京城。刑部監獄主要關押各地送來複審的死刑犯和其他重刑犯,可關押八百人左右。步軍統領衙門監獄主要關押在京犯罪的嫌疑人,一般設立在城門附近。除了皇帝走的正陽門外,其他八座城門皆有監獄。

另外,清朝還有兩個特殊的中央直屬監獄,即清宮劇裏常出現的宗人府監獄和慎刑司監獄。前者關押皇親國戚。同雍正爭過皇位的那幾個阿哥,大多被圈禁在這裏。宗人府監獄內的犯人吃喝無憂,每天有人伺候,隻是失去了自由。慎刑司監獄主要關押上三旗內務府包衣和宮廷服務人員,太監和宮女最怕這裏。

接下來我們重點說一下清朝的地方監獄。畢竟,相比於中央監獄,地方監獄更為常見。

清朝地方最大的行政級別是省,省下設府和縣,每個級別的行政機構都設有監獄。清朝的地方監獄一般設置在官府大院內,比如縣級監獄就在縣衙裏。清朝監獄位置非常好找。清朝縣衙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從南門進入縣衙,正前方為大堂,右側是衙役辦公區,左側便是監獄區,方位上屬於西側。為什麼一定放在西側呢?因為古人比較信風水,建築的規劃要符合天命觀。按古代天文學的理論,主管刑獄的是昴星,所謂“昴主獄事,典治囚徒也”,而昴星是主西方的,所以監獄也要設在縣衙的西側。

接下來說一下監獄內部的構造。監獄在縣衙裏是一個單獨的院子,四周圍牆高一丈四尺,合四五米。監獄內分為不同的監區,互相獨立。最外層是管理相對寬鬆的外監,關押候審的輕刑犯,比如小偷之類。裏麵是裏監,也稱重監,牢門又矮又小,一般會關押候審的重刑犯,如殺人犯。每個監區都有數間牢房,牢房裏都有一鋪大炕,可容納數人。另外,古代的監獄內還設有一座獄神廟,裏麵供奉著獄神。犯人入獄時和判決執行前,都要祭拜一下獄神,祈求神靈庇護或寬恕。

上古時代,倫理觀念淡薄,無論男女老少,所有犯人都關在一間牢房裏。民國學者趙琛在其著作《監獄學》中說那時“獄內毫無紀律,男女奸淫,墮胎、嬰兒壓斃之風,公行無忌”。至少從漢朝開始,我國出現了專門的女監,最早關押的是後宮女子,這種皇家女監稱為“永巷”。劉邦的戚夫人就被呂後關進了永巷,最終在這裏被折磨致死。清朝的各級監獄內部,都有專門的女監區,一般是在監獄大院內設立一個獨立的小院。女監區要有單獨的圍牆,不能與男監區對門。清朝還規定,女監區的院內要留一片空地,給女犯人上廁所用。為避免女犯人受到侵犯,女監的大門一般是鎖著的。傳送飯食靠牆壁上的轉桶,飯食放在轉桶裏麵轉進去,而且必須由老獄卒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