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初稿,是我在寒假期間於西雙版納完成的。與第一冊基於抖音短視頻文稿的創作方式不同,第二冊書的創作基於文獻閱讀,內容的嚴謹性有所提高。在本書修改期間,書稿還送給了我的同事、學生和家長試讀,他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特別是我的學生,以青少年的獨特視角提出了許多建議,給本書注入了活力和朝氣。在此,我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讀過第一冊的朋友,多少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我對宋朝的偏愛,這可能不同於很多人的固有認知。國人讀史,多會崇拜那些開疆拓土的強勢王朝。實際上,這種傳統的曆史認知框架建立於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背景之下,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那時的民族意識中帶有強烈的悲憤情結,渴望國家擺脫落後麵貌,追念昔日強勢王朝能夠帶來莫大的精神慰藉,因而形成了普遍的曆史記憶。而疆域有限、缺少對外征服的宋朝,自然較少受到國民的垂青。

我在少年時代也有這樣的認知,強必稱秦漢,盛必言隋唐,篤信這才是我中華民族應有的雄偉姿態。然而,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和史料閱讀的增多,我越發感覺古代王朝的強勢與民眾的幸福並不一定呈正相關。窮人無立錐之地,疆域再大也是帝王的嫁裳;小民沒有尊嚴,國勢再強也是曆史之虛妄。皇權之下的黎民,似乎很難擺脫“興也苦,亡也苦”的曆史際遇。

如果我們跳出宏大敘事的視角,將目光下沉到人間煙火,你會發現,趙宋王朝才是古代普通民眾的幸福時光,是中國古代文明裏最偉大的時代之一。盡管宋朝也有諸多曆史弊病,但在文明發展與社會生活方麵,堪稱中國古代之巔峰。誠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的偉大,不僅在於使中華文明登峰造極,更在於開啟了世俗化的近世生活,使小民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日本學者在20世紀初提出了“唐宋變革論”,認為唐朝和宋朝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唐朝是中古曆史的結束,宋朝則是近世曆史的開始。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對這一觀點深表認同。古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多在宋朝出現了劃時代的革新,顯現出近世的端倪。比如在婚姻上,唐朝以前重門第,宋朝則論錢財,更世俗;飲食上,唐朝以前多食粟米,宋朝則出現了“南稻北麥”的格局,更富庶;坐姿上,唐朝以前人們席地跪坐,宋朝人則垂足坐於椅凳上,更舒適。此外,宋朝還出現了許多頗具現代氣質的事物,如消防隊、自媒體、娛樂城、廣告業、法醫學、房產中介、遺囑繼承等。

因此,學習曆史,不僅要有廣度和深度,更要有溫度。這種溫度,源於對生活的熱愛,源於對人性真誠的追求,源於對普通人尊嚴的關注,源於對民族文化的真正自信。本書將會繼續滿足讀者朋友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好奇,在家長裏短中探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在談笑風生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曆史溫度。

最後,再次感謝讀者朋友們的選擇和信任!期待這本書能讓您更加熱愛閱讀,熱愛曆史,熱愛生活。

2021年5月9日於長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