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了她?”趙匡胤問道。
“唔。”張令鐸低聲道,心裏像被千刀割扯般疼痛。
“那怎麼沒有把她救走?以致後來被餘爺當作活人殉葬。”趙匡胤陰沉著臉問道。
“因為一匣珍珠。”張令鐸躊躇許久,還是決定說了,“當時翹翹讓我帶著那一匣子珍珠,匣子太沉了。等我掙紮出去,回頭想救翹翹時,流蘇閣整個坍塌了。”
他艱難地說完,便將臉深深地埋進雙手中,躲開了趙匡胤洵洵冷冷的目光,他是真的懊悔,甚至在這些年來,這些懊悔之意沒有半分的減少。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一次,他一定會將翹翹帶走,哪怕不是為了彼此間的情意,就算是為了夜夜能安穩入眠,也是那匣珍珠抵不上的。
但人就是如此,刹那間的選擇,往往容易被本能的欲念所左右。情感也罷,理智也罷,都不過是後來回想時的另一種再無可能的選擇。
趙匡胤暗暗用大拇指扣住拳頭,努力平息了胸中翻騰不堪的怒火,剛才的一瞬,他幾乎就要衝上前去,狠狠地揍他幾拳。不過,這一瞬之後,他很快冷靜了下來,為不可挽回的悲劇付出更多的成本,在他看來,是大為不智的,何況他剛剛撇清了與解憂的關係,也喪失了發怒的立場。一瞬之後,他仰了仰臉,柔軟的陽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五官上,形成了淩厲的光耀。再開口,已是冷酷的理智:“命中劫難,合該如此,你也勿需太過自責。依照你看來,這場大火竟是從後院燃起的?”
張令鐸沉吟片刻,像是擺脫了方才不安的情緒,接道,“當初不覺得有什麼,如今說來,倒是蹊蹺。前院燈火通明,偶爾有個火燭走水的,便也尋常。但那流蘇閣,與前邊隔著小花園,屋後便是水潭。當時因為幹旱,池塘的水倒是幹涸了,但淤泥濕潤,本最不易起火。這麼說來,有人縱火的可能倒比無意失火的可能多了幾分。”
當然是有人縱火,不然餘爺也不會如此說了。趙匡胤暗自思忖,又道:“在流蘇閣縱火,莫非意在奪取解憂的性命?她是青樓頭牌,得罪的人應該不少吧。”
張令鐸想了想,又搖搖頭道:“我看也不見得,翹翹成名不久,我便給了永樂樓不少費用,減少她外出見客的機會,也沒得罪什麼達官貴人。若說是永樂樓姐妹之間相互嫉妒,依她這圓滑乖巧的性子,積怨至縱火燒樓的,也不容易。”
趙匡胤點點頭,喃喃道:“若不是為了奪她性命,那為何要故意在流蘇閣點火?這縱火之人又是何人呢?”
張令鐸思索了半天也不著頭緒,便問:“玄帥,這永樂樓火災已經過了三年了,如今再追尋,是何緣由呢?”
趙匡胤緩緩道:“當年不覺得有何不妥,開封府也隻是當作一般失火草草處理了,如今在長孫思恭的案子裏,有一個人提到當年火災背後另有原因,倒讓我不得不重視。”
“那這人在何處?”
“他沒來得及說出緣由,便被射殺了。”趙匡胤麵沉如鐵,“隔著黑衣軍的看守,淩空射殺的。”
“啊?!”張令鐸亦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此看來,這縱火背後的幹係勢必不小,“永樂樓大火後不久,我便領命戍守夏州,之後種種,也不甚清楚。如今長孫思恭已死,知情人提及此案,緊接著被滅口,看來很快還會有下一步的動作。”
“我知道。”趙匡胤麵色沉重地像一團暴雨來臨前的烏雲,“下一次我再也不能讓對方占住先機。”他緊攥的拳頭又加了幾分力。兵部正在緊鑼密鼓地調兵,與南唐壽州一戰迫在眉睫,一旦領兵離京,京中的局勢便很難掌控。他這幾日宿夜未眠地思考這件事,可現在他連對手的身份和意圖都一無所知。若不能在出征前解決此案,那對解憂來說,就太危險了。
趙匡胤緩緩地闔上了雙目,解憂,翹翹,原本是他出征時最不必擔心的人,原本說好作他隨時可棄的棋子。究竟什麼時候開始,讓他如此費神牽掛,安危相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