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既滅,靡所止戾。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夷世反。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葉弋灼反。邦君諸侯,莫肯朝夕葉祥龠反。庶曰式臧,覆芳服反出為惡。
賦也。宗,族姓也。戾,定也。正,長也。周官八職,一曰正,謂六官之長,皆上大夫也。離居,蓋以饑饉散去,而因以避讒譖之禍也。我,不去者自我也。勩,勞也。三事,三公也。董鼎曰:「陳夀翁雲:『如漢魏以來,史雲位登三事,皆指為三公。』」大夫,六卿及中下大夫也。臧,善。覆,反也。○言將有易姓之禍,其兆已見,而天變人離又如此。愚按:「易姓之禍,言周宗之滅也。天變,上章所言是也。人離,此章所言是也。」庶幾曰王改而為善,乃覆出為惡而不悛也。李迂仲曰:「時王上為天所怒,下為民所怨,內則宗族破滅,外則羣臣諸侯攜貳,孤立而不懼,此所謂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範氏曰:「『靡所止戾』,未知天之所命,民之所定也。『莫肯夙夜』,無在公之節也。『莫肯朝夕』,無尊王之禮也。」嚴氏曰:「二章言人心離散也。」或曰:疑此亦東遷後詩也。陳器之曰:「『亦』字乃因前《正月》篇而言耳。」愚按:詩言周宗既滅,似亦道已然之事,而非慮其將然之辭,似果作於東遷之後也。
如何昊天葉鐵因反,下同,辟言不信葉斯人反。如彼行邁,則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於天?
賦也。如何昊天,呼天而訴之也。辟,法。臻,至也。凡百君子,指羣臣也。○言如何乎昊天也,法度之言而不聽信,則如彼行往而無所底至也。然凡百君子,豈可以王之為惡,而不敬其身哉?不敬爾身,不相畏也;不相畏,不畏天也。蘇氏曰:「君子呼天而告之曰,奈何哉,法度之言,王終莫肯信者,如人恣行而忘反,我不知其所至矣。」輔氏曰:「法度之言,聽而行之則績效隨見,有所底止。今既不聽法度之言,則如猖狂妄行者,亦將何所底至哉?常人之情無特操者,見王所為如此,則皆從風而靡,故戒之曰:『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豈可因王之為惡而遽自放逸,以棄其身哉?人惟一心而已,能敬其身,則能敬人、能敬天矣。詩人發此意,至為深切,學者不可不深體而力行也。」王介甫曰:「世雖昏亂,君子不可以為惡,自敬故也,畏人故也,畏天故也。」愚按:三章言王不見聽,而己不可忘其忠敬也。
戎成不退葉吐類反,下同,饑成不遂。曾在登反我暬思列反禦,憯憯於感反日瘁徂醉反。凡百君子,莫肯用訊葉息悴反。聽言則答,譖言則退。
賦也。戎,兵。遂,進也。《易》曰:「不能退,不能遂」是也。《易·大壯》上六曰:「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暬禦,近侍也。《國語》曰:「居寢有暬禦之箴」,愚按:《楚語》「暬」作「褻」,注雲:「近也。」蓋如漢侍中之官也。憯憯,憂貌。瘁,病。訊,告也。○言兵寇已成,而王之為惡不退;饑饉已成,而王之遷善不遂,使我暬禦之臣,憂之而慘慘日瘁也。凡百君子,莫肯以是告王者,雖王有問而欲聽其言,則亦答之而已,不敢盡言也。一有譖言及己,則皆退而離居,莫肯夙夜朝夕於王矣。其意若曰:王雖不善,而君臣之義,豈可以若是恝乎?劉辰翁曰:「『聽言則答,譖言則退』,八字極臣下落落之態。」輔氏曰:「『聽言則答,譖言則退』,則皆不敬其身者。『聽言則答』,麵從者也;『譖言則退』,畏罪者也。麵從者,不盡其情;畏罪者,唯知有己。皆不能敬也。暬有習之意,自謙之辭也。」愚按:四章言王為不善,而羣臣無忠告也。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尺遂反,維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賦也。出,出之也。瘁,病。哿,可也。○言之忠者,當世之所謂不能言者也,故非但出諸口,而適以瘁其躬。佞人之言,當世所謂能言者也,故巧好其言,如水之流,無所凝滯,而使其身處於安樂之地。蓋亂世昏主,惡忠直而好諛佞類如此,詩人所以深歎之也。胡庭芳曰:「五章言忠佞不分,禍福反易也。」輔氏曰:「上章既責諸臣,故此下兩章則又體其情而言之。此章言彼其所以離散而去者,蓋亦有不得已者。蓋言之忠者,則非但出諸口,適以病其身。至於『巧言如流』,順從而不逆者,乃使其身得處於休逸之地,則彼其所以離散而去者,是豈得已哉?其誌亦可哀也已。」愚按:「哀哉」二字,見詩人深歎之意。
維曰於仕鉏裏反,孔棘且殆葉養裏反。雲不可使,得罪於天子葉奬履反[44]。亦雲可使,怨及朋友葉羽已反。
賦也。於,往。棘,急。殆,危也。○蘇氏曰:「人皆曰往仕耳,曾不知仕之急且危也。當是之時,直道者,王之所謂不可使,而枉道者,王之所謂可使也。直道者,得罪於君,而枉道者,見怨於友。此仕之所以難也。」嚴氏曰:「六章言亂世進退皆有咎也。從道則違時,從時則違道。寧得罪於天子,不可得罪於公議也。」孔氏曰:「朋友之道,相切以善,今從君為惡,故朋友怨之。」輔氏曰:「此章則又言人皆曰往仕,而不知仕之急且危也,何者?直道而盡言者,則得罪於其君;巧言以徇人者,則見怨於其友。蓋朋友以相切磋為道,若枉道以從君,則朋友必見棄絶矣。以是言之,則當時之仕,又豈易為哉?忠言獲罪,而巧言處休,直道見抑[45],而枉道見容,皆亂世之常事也。」
謂爾遷於王都,曰予未有室家葉古胡反。鼠思息嗣反泣血葉虛屈反,無言不疾。昔爾出居,誰從作爾室?
賦也。爾,指離居者。鼠思,猶言癙憂也。呂與叔曰:「癙憂,幽憂也,與『鼠思』義同。」○當是時,言之難能而仕之多患如此,愚按:此承上文五章、六章而言也。故羣臣有去者,有居者。居者不忍王之無臣,己之無徒,則告去者使復還於王都。去者不聽,而托於無家以拒之,至於憂思泣血,何氏曰:「孔氏雲:『人淚必因悲聲而出,若血出則不由聲也。今無聲而涕出如血之出,故曰泣血。」有無言而不痛疾者,蓋其懼禍之深至於如此。然所謂無家者,則非其情也,故詰之曰:昔爾之去也,誰為爾作室者,而今以是辭我哉?嚴氏曰:「七章責引去者也。」輔氏曰:「此章則又盡言己意,以告諸離居者,使之復反於王都。彼既不從,則又言其痛切之情為可念者,而猶盡言以詰之,而庶其或見聽。可謂既能盡人之情,而又能盡己之誌也。然則此暬禦之臣,蓋亦非常人矣。」
《雨無正》七章,二章章十句,二章章八句,三章章六句。
歐陽公曰:「古之人於詩多不命題,而篇名往往無義例。其或有命名者,則必述詩之意,如「巷伯」、「常武」之類是也。今《雨無正》之名,據《序》所言,與詩絶異,當闕其所疑。」元城劉氏曰:「嘗讀《韓詩》有《雨無極》篇,《序》雲:『《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至其詩之文,則比《毛詩》篇首多『雨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愚按:劉説似有理。然第一、二章,本皆十句,今遽增之,則長短不齊,非詩之例。又此詩實正大夫離居之後,暬禦之臣所作。其曰「正大夫刺幽王」者,亦非是。且其為幽王詩,亦未有所考也。愚按:詩文四章言「曾我暬禦,慘慘日瘁」,固可見其作於暬禦之臣矣。但二章首言「周宗既滅」,繼言「正大夫離居」,卒章又言「謂爾遷於王都,曰予未有室家」,似是東遷之際,羣臣懼禍者,因以離居不復隨王同遷於東都,故見於詩詞如此。而《文侯之命》亦曰:「即我禦事,罔或耆夀俊在厥服」,則其驗也。參考《正月》所謂「赫赫宗周,褒姒烕之」,及《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等語,疑此三詩猶皆為東周之變雅,其後《雅》亡於上,而《國風》作於下,於是《春秋》託始於隱公,實為平王之四十九年也。
《序》:「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衆多如雨,而非所以為政也。」
此《序》尤無義理,歐陽公、劉氏説已見本篇。
祈父之什十篇,六十四章,四百二十六句
詩傳通釋第十一
[1] 「陵之」原作「雲俱」,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 「雲俱」原作「汪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3] 「輝」,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作「鮮」。
[4] 「他」,朱熹《詩集傳》卷十一作「它」,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作「他」,今從呂書。
[5] 「蓫」原作「遂」,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6] 「蓫」原作「遂」,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7] 「筆」原作「逼」,據明修本、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8] 「如」至「雲雲」,歐陽修《詩本義》卷七無。
[9] 「友」下,《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有「為兄者但當盡其友可也」一句。
[10] 「墻」下原有「之墻」二字,據四庫本刪。
[11] 「直立」,《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二作「竦此臂翼然」。
[12] 「素」上原有「雉」字,據《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二刪。
[13] 「昺」原作「禺」,據四庫本及李如圭《儀禮釋宮》改。
[14] 此處所引「孔氏曰」,《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二作「羆如熊,黃白文。舍人曰:『羆如熊,色黃白也』」。
[15] 「煌煌」原作「喤喤」,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16] 「裼」原作「禓」,朱熹《詩集傳》卷十一作「禓」,據《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二改。
[17] 按,此係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六所引《爾雅》郭璞注文。
[18] 「音立」,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補。
[19] 「如」原作「知」,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0] 「人之盛衰」,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三作「國之興廢」。
[21] 「鈞」原作「均」,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22] 「鉏」原作「徂」,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3]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4] 「胡」原作「苦」,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5] 「世」原作「由」,據嚴粲《詩緝》卷二十改。
[26] 「其道」,原無,據《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一補。
[27] 「憚」原作「彈」,據《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一改。
[28] 「民」原作「臣」,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29] 「人衆」至「勝人」,《史記·伍子胥列傳》原文作「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30] 「之」,原無,據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三補。
[31] 「日行」之「日」原作「目」,據四庫本改。
[32] 「一」,明修本作「二」。
[33] 「日者」原作「者日」,據明修本、四庫本改。
[34] 「本」原作「不」,據四庫本及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35] 「右」,《漢書》卷八十一作「左」。
[36] 「維」原作「塚」,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十一作「為」,而元十卷本作「維」,八卷本作「塚」。按《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二作「維」,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及陳奐《詩毛氏傳疏》均以作「維」為確,今從之,據改。
[37] 「人」原作「又」,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二改。
[38] 「瀦」原作「豬」,據《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二改。
[39] 「田萊多荒」,非《詩經》原文,係《楚茨》篇《毛序》句。
[40] 「畿」原作「圻」,據《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二改。
[41] 「都」原作「鄙」,據明修本及《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二改。「築」上,《毛詩正義》有「既封即」三字。
[42] 「或」原作「有」,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及《尚書正義》卷二十改。
[43] 「浪」原作「喪」,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44]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一改。
[45] 「抑」原作「柳」,據輔廣《詩童子問》卷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