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也。睆,明星貌。牽牛,星名。《爾雅》曰:「何鼓謂之牽牛。」何,胡可反。服,駕也。箱,車箱也。孔氏曰:「兩較之間謂之箱,是車內容物之處。」較音角。啟明、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以其後日而入,故謂之長庚。劉執中曰:「金星朝在東,所以啟日之明;夕在西,所以續日之長。」《詩考》曰:「《韓詩》雲:『晨出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長庚。』」毛氏曰:「庚,續也。」蓋金、水二星常附日行,而或先或後,但金大水小,故獨以金星為言也。愚按:金水附日,而行無定在,或一在日先,一在日後,或俱在日先,或俱在日後。金星行在日後,則晨見而昏不見;行在日先,則昏見而晨又不見也。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兔之畢。行,行列也。○言彼織女不能成報我之章,牽牛不可以服我之箱,而啟明、長庚、天畢者,亦無實用,但施之行列而已。鄭氏曰:「織女,有織名耳,駕則有西無東,不如人織相反報成文章。牽牛不可用於服箱。啟明、長庚皆有助日之名,而無實光也。」歐陽子曰:「雖有織女,不能為我織而成章;雖有牽牛,不能為我駕車而輸物;雖有啟明、長庚,不能助日為晝,俾我營作;雖有天畢,不能為我掩捕鳥獸。」至是則知天亦無若我何矣。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波我反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音揖酒漿。維南有箕,載翕許急反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居竭反[38]。
賦也。箕、鬥二星,以夏秋之間見於南方。愚按:六、七月間見於南方者,指當時昏見為言也。雲北鬥者,以其在箕之北也。愚按:此謂南鬥,即上文夏秋之間見南方者也。或曰北鬥常見不隱者也。翕,引也。舌,下二星也。南鬥柄固指西,若北鬥而西柄,則亦秋時也。董氏曰:「箕,其踵似箕,且有舌。鬥,其方如鬥,且有柄。箕四星,二為踵,二為舌,踵狹而舌廣,故曰『翕』。鬥,四星為鬥,三星為柄。」○言南箕既不可以簸揚糠粃,北鬥既不可以挹酌酒漿,李迂仲曰:「古人多以箕、鬥為虛名,蓋此數星皆人間器用之物,有名而無實,故以為喻。」而箕引其舌,反若有所吞噬;鬥西揭其柄,反若有所挹取於東,是天非徒無若我何,乃亦若助西人而見困。甚怨之詞也。歐陽子曰:「自『維天有漢』以下,皆述譚人仰訴於天之詞。其意言我譚人困於供億,取資於地者,皆已竭矣;欲取於天,又不可得也。末言箕、鬥非徒不可用,箕反若有所噬,鬥反若有所挹取於東,是皆怨諷之詞也。」輔氏曰:「二章、三章以下,文意奇逸,其辭雖若闊疏,而意脈實相連屬。作此詩者,非唯怨得其正,其亦老於文墨者歟?」
《大東》七章,章八句。
《序》:「刺亂也。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是詩以告病焉。」
譚大夫未有考,不知何據,恐或有傳耳。
四月維夏葉後五反,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葉演女反!
興也。徂,往也。四月、六月,亦以夏正數之,建巳、建未之月也。○此亦遭亂自傷之詩。言四月維夏,則六月徂暑矣,我先祖豈非人乎?何忍使我遭此禍也。無所歸咎之詞也。
秋日淒淒七西反,百卉許貴反具腓芳菲反。亂離瘼音莫矣,爰《家語》作「奚」其適歸?
興也。淒淒,涼風也。卉,草。腓,病。離,憂。瘼,病。奚,何。適,之也。○秋日淒淒,則百卉具腓矣;亂離瘼矣,則我將何所適歸乎哉?呂東萊曰:「秋日、冬日,猶雲秋時、冬時也。」李迂仲曰:「感興言下民困病,如秋日淒淒然而百草俱病也。」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葉音曷?
興也。烈烈,猶栗烈也。發發,疾貌。穀,善也。李迂仲曰:「天下莫不被禍,乃雲民莫不善者,此據作詩者之言也。」○夏則暑,秋則病,冬則烈,言禍亂日進,無時而息也。輔氏曰:「此章亦興也,而先生但連上二章為説,雲:『夏則暑,秋則病,冬則烈,言禍亂日進,無時而息』。如此説則卻似賦體。其不解所以為興者,蓋此章之説已見於《蓼莪》篇矣。」彭氏曰:「天地之運,隨時變遷,四時之景,本無美惡,惟夫歡樂者遇之,則為美景;憂愁者觸之,則為惡。況今《四月》之大夫,夏則苦徂暑之薫灼,秋則悲百卉之彫瘁,冬則傷飄風之迅急,是皆遇景生悲,觸緒增感,其心無一時得以自寬焉。吟詠其詞,可見當時之亂矣。」範氏曰:「言夏秋冬,獨不及春,蓋天氣和暢,萬物發育,治之象也。自古治世少,亂世多,觀四時可知矣。」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葉莫悲反。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葉於其反。
興也。嘉,善。侯,維。廢,變。尤,過也。○山有嘉卉,則維栗與梅矣。錢氏曰:「卉,草也。通言之,則草、木皆卉也。」在位者變為殘賊,則誰之過哉?
相息亮反彼泉水,載清載濁葉殊玉反。我日構禍,曷雲能穀?
興也。相,視。載,則。構,合也。○相彼泉水,猶有時而清,有時而濁;而我乃日日遭害,則曷雲能善乎?
滔滔吐刀反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葉羽已反?
興也。滔滔,大水貌。江、漢,二水名。紀,綱紀也,謂經帶包絡之也。瘁,病也。有,識有也。○滔滔江漢,猶為南國之紀,今也盡瘁以仕,而王何其不我有哉?
匪鶉徒丸反匪鳶以專反,葉以旬反,翰飛戾天葉鐵因反。匪鱣張連反匪鮪於軌反,潛逃於淵葉一均反。
賦也。輔氏曰:「此章本亦興體,但有所託之物而無所興之辭,故不可謂之興。又有四箇『匪』字,故亦不可謂之比,而隻得以為賦也。」鶉,鵰也。鳶,亦鷙鳥也,其飛上薄雲漢。鱣、鮪,大魚也。○鶉鳶則能翰飛戾天,鱣鮪則能潛逃於淵,我非是四者,則亦無所逃矣。陳少南曰:「言雖欲高飛深藏,而不可得也。」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音夷。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葉於希反。
興也。杞,枸苟檵計也。《本草》曰:「枸杞,一名地骨,春夏採葉,秋採莖實,冬採根,皆可食。」桋,赤栜色也[39],樹葉細而岐鋭,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可為車輞。○山則有蕨薇,隰則有杞桋;君子作歌,則維以告哀而已。輔氏曰:「維以告哀而已,無他事也,則其情切矣。」
《四月》八章,章四句。
《序》:「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貪殘,下國構禍,怨亂並興焉。」
小旻之什,六十五章,四百十四句。
詩傳通釋第十二
[1] 「言」,《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附《劉向傳》無。
[2] 「艾」,輔廣《詩童子問》卷五作「乂」。
[3] 「它」原作「他」,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何」原作「河」,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4] 「履」原作「禮」,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5] 「各」上原無「之」字,據明修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補。
[6] 「鳴」原作「鳥」,據《小宛》經文改。
[7] 「亦」下,《朱子語類》卷八十有「一」字。
[8]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9] 「予生」至「南鬥」,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作「予生之初,月在南鬥」。韓愈《三星行》作「我生之辰,月宿南鬥」。
[10] 「千」原作「於」,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1] 「思」,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恩」。
[12] 此句,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今王獨棄後而逐太子」。
[13] 「七」原作「子」,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4] 「待洛」原作「音鐸」,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5] 「隻」原作「則」,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譖」原作「僭」,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改。
[16] 「夫」,明修本無。
[17] 「理」原作「禮」,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18] 「卒」,四庫本作「末」。按,此句嚴粲《詩緝》卷二十一作「末章指讒人而惡之」。
[19] 「祇」原作「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及《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三改。
[20] 「誥」,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十二作「語」,誤。
[21] 「汝」原作「爾」,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2] 「簷」原作「擔」,據陸佃《埤雅》卷十一改。
[23] 「謨」原作「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4] 「慰」,原無,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補。
[25] 「許」原作「計」,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6] 「甚」,陸佃《埤雅》卷三作「至」。
[27] 「楊」原作「揚」,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傳文中「楊」亦據改。
[28] 「蒺藜秀」,嚴粲《詩緝》卷二十二及《管子》卷十六皆作「藜莠茂」。
[29] 「喜六反」原作「許六反」,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0] 「癬」原作「廯」,據明修本及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31] 「氣」原作「氯」,據四庫本及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32] 「有」原作「介」,據明修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33] 「六直」原作「直力」,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4] 「衰」原作「哀」,據明修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35] 「氿」原作「汍」,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傳文中「氿」字亦據改。
[36] 「升」,《毛詩正義》卷十三作「著」。
[37] 「降」,歐陽修《詩本義》卷八作「監」。
[38] 「居竭反」原作「音訐」,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9] 「栜」原作「楝」,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