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齊音谘明葉謨郎反,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葉祛羊反。琴瑟擊鼓,以禦牙嫁反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賦也。齊,與粢同。《曲禮》曰:「稷曰明粢。」此言齊明,便文以協韻耳。犧羊,純色之羊也。社,後土也,以句音勾龍氏配。孔氏曰:「後土者,地之大名也。鄭雲:『社者,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也,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句龍,能平九州,死以配神,社而祭之。』」方,秋祭四方,報成萬物,《周禮》所謂「羅弊,獻禽以祀祊音方」是也[12]。《夏官·大司馬》曰:「中秋,獮田,羅弊,致禽以祀祊。」注雲:「羅弊,罔止也。秋田用罔,皆殺而罔止。衆皆獻其所獲禽焉[13]。祊當為方,聲之誤也。秋田主祭四方,報成萬物。」臧,善。慶,福。禦,迎也。田祖,先嗇也,謂始耕田者,即神農也,《周禮·籥章》「凡國祈年於田祖,則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是也。孔氏曰:「謂神農始教造田,謂之田祖;先為稼穡,謂之先嗇;神其農業,謂之神農。名殊而實同也。」王介甫曰:「生為田畯,死為田祖,若樂工之死而為樂祖也。」穀,養也。又曰:善也。言倉廩食而知禮節也。○言奉其齊音谘盛音成犧牲以祭方社,而曰我田之所以善者,非我之所能致也,乃賴農夫之福而致之耳。又作樂以祭田祖而祈雨,庶有以大其稷黍而養其民人也。胡庭芳曰:「此章分兩節,『農夫之慶』以上,秋報也。『琴瑟擊鼓』以下,又是春祈也。」彭氏曰:「『齊明』、『犧羊』,此祀社方之禮也。鼓鍾琴瑟,此祀田祖之樂也。『我田既臧』,農夫之慶,此報於社方者然也。以祈甘雨,介稷黍,穀士女,此祈於田祖者然也。」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葉獎履反[14]。饁於輙反彼南畝葉滿彼反,田畯音俊至喜。攘如羊反其左右葉羽已反,嘗其旨否葉補美反。禾易以豉反長畝同上,終善且有葉羽已反。曾孫不怒,農夫克敏葉母鄙反。
賦也。曾孫,主祭者之稱,非獨宗廟為然。《曲禮》:「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武王禱名山大川,曰「有道曾孫周王發」是也。饁,餉。攘,取。旨,美。易,治。長,竟。有,多。敏,疾也。○曾孫之來,適見農夫之婦子來饁耘者,於是與之偕至其所,而田畯亦至而喜之,乃取其左右之饋,而嘗其旨否。言其上下相親之甚也。輔氏曰:「旨則幸而喜矣,否則慘然為之不樂也。不曰『取』而曰『攘』者,以公卿之貴而食農者之粗糲,彼必有所不敢獻者,故攘而取之,以見上下相親如家人父子之無間也。」呂東萊曰:「此言省耕之時,曾孫在上,耕者在下,田畯往來其間,勸勞而撫摩之,熙然其若一家也。曰『攘』者,喜之甚而取之疾,以言其相親無間也。」既又見其禾之易治,竟畝如一,而知其終當善而且多,是以曾孫不怒,而其農夫益以敏於其事也。呂東萊曰:「不曰『喜』而曰『不怒』者,若不敏於農則怒矣。」彭氏曰:「喜怒非自外至,田畯言喜,曾孫言不怒,則其上下相與,皆誠心之至也。」
曾孫之稼,如茨才私反如梁。曾孫之庾羊主反,如坻直基反如京葉居良反。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葉祛羊反。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賦也。茨,屋蓋,言其密比也。孔氏曰:「謂以茅覆屋,言其積聚高大如屋茨耳。」梁,車梁,言其穹隆也。愚按:《小戎》所謂「梁輈」是也。坻,水中之高地也。京,高丘也。箱,車箱也。○此言收成之後,禾稼既多,則求倉以處之,求車以載之。而言凡此黍稷稻梁,皆賴農夫之慶而得之,是宜報以大福,使之萬壽無疆也。其歸美於下,而欲厚報之如此。輔氏曰:「夫以時歛散,補助不足,而勞來勸相[15],以致農夫之敏者,固賴乎上之人。而火耕水耘,沾體塗足,勞苦自竭,以致禾稼之登者,則實農夫之力也。歸美於彼,而欲報之厚,宜矣。若夫用其力,享其奉,而「曰予不戕,禮則然矣」,則是末世薄俗之所為,古無是事。」
《甫田》四章,章十句。
《序》:「刺幽王也。君子傷今而思古焉。」
此《序》專以「自古有年」一句生説,而不察其下文「今適南畝」以下,亦未嘗不有年也。
大田多稼,既種章勇反既戒,既備乃事葉上止反。以我覃以冉反耜葉養裏反,俶載南畝葉滿洧反,播厥百穀葉工洛反。既庭且碩葉常約反,曾孫是若。
賦也。種,擇其種也。戒,飭其具也。覃,利。俶,始。載,事。庭,直。碩,大。若,順也。○蘇氏曰:「田大而種多,故於今歲之冬具來歲之種,戒來歲之事。凡既備矣,然後事之。取其利耜而始事於南畝,王介甫曰:「畝大扺以南為正,故每曰『南畝』。」既耕而播之,其耕之也勤而種之也時,故其生者皆直而大,以順曾孫之所欲。」輔氏曰:「農夫以百穀庭碩為順曾孫之欲,則上之意孚於下,而下之意順乎上矣。」此詩為農夫之詞,以頌美其上,若以答前篇之意也。呂東萊曰:「『大田多稼』,總言之也。以下至卒章,自始及末,以次陳之。」愚按:此章言田事脩飭而苗生盛美也。
既方既皂葉子苟反,既堅既好葉許苟反,不稂音郎不莠餘久反。去起呂反其螟莫延反螣音特,及其蟊莫侯反賊,無害我田穉音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葉虎委反。
賦也。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孔氏曰:「穗上已有孚甲。孚者,米外之粟皮。甲者,在孚外,若鎧甲之在人表。」實未堅者曰皂。劉執中曰:「穀粒之生而未充滿曰皂。」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孔氏曰:「稂莠,苗既似禾,實亦似粟。」董氏曰:「莠,秕草也。」食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皆害苗之蟲也。孔氏曰:「此四種蟲皆蝗也。」穉,幼禾也。孔氏曰:「蟲災禾穉者,偏甚。」○言其苗既盛矣,鄭氏曰:「盡生房矣,盡成實矣,盡堅熟矣,盡齊好矣,而無稂莠,擇種之善、民力之專、時氣之和所致之。」又必去此四蟲,然後可以無害田中之禾。然非人力所及也,故願田祖之神,為我持此四蟲,而付之炎火之中也。輔氏曰:「『既方既皂,既堅既好』,自禾之秀而言,以至於成實也,其察之密矣。又必無稂莠以分其土力,無蟲蝗以戕其根株,然後害不及其穉禾。穉禾猶且不害,則其庭碩者可知矣。然稂莠則人力足以除之,蟲蝗則非人力所及也,故願田祖之神持此四蟲,付之炎火之中也。」姚崇遣使捕蝗,引此為證,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蓋古之遺法如此。愚按:此章言苗既秀實,而願其無損也。
有渰於檢反萋萋七西反,興雨祁祁。雨於付反我公田,遂及我私葉息夷反。彼有不穫穉,此有不斂力檢反穧才計反。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賦也。渰,雲興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雲欲盛,盛則多雨;雨欲徐,徐則入土。公田者,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也。方一裏為一井,其田九百畝,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公田以為君子之祿,而私田野人之所受也。愚按:《司馬法》以六尺為歩,歩百為畝,畝百為夫。是一畝之田,實積百步而方十步。一夫之田,實積百畝而方十畝。為方一百步,以九夫為一井,則方三夫為方三百步。古者以三百歩作一裏,所謂方一裏為一井也。穧,束。秉,把也。滯,亦遺棄之意也。劉執中曰:「穉,謂穗之低小,刈穫之所不及者。穧,謂刈而遺忘,秉縛之所不及者。秉,謂束而輦載之所不盡者。滯,謂刈而折亂、秉穫之所不通者。皆緣豐稔故也。」 ○言農夫之心先公後私,故望此雲雨而曰:天其雨我公田,而遂及我之私田乎?翼怙君德而蒙其餘惠,使收成之際,彼有不及穫之穉禾,此有不及斂之穧束,彼有遺棄之禾把,此有滯漏之禾穗,而寡婦尚得取之以為利也。此見其豐成有餘,而不盡取,又與鰥寡共之,既足以為不費之惠,而亦不棄於地也。不然則粒米狼戾,不殆於輕視天物而慢棄之乎!謝疊山曰:「三代盛時,君之愛民,無所不用其極;民之愛君,亦無所不用其極。農夫望雨,如飢渴之望飲食也,惟願其田中之洋溢。今所願者,公田之雨優渥霑足,其餘波及我私田也,尊君親上之心亦厚矣。穉有不穫,穧有不斂,秉有遺,穗有滯,此樂歲粒米狼戾之時也。農夫何見,而乃能留有餘不盡之利[16],以養鰥寡,此上好仁而下好義也。」輔氏曰:「既無稂莠之害,又無蟲蝗之害,則其不可無者雨而已。故此章又言其望雲與雨,先公田而後私田,如此則成有年矣。鰥寡孤獨,聖人雖不欲有此等人,然亦不能使其無也。但發政施仁[17],則先及之而已。『雨我公田』,尊君之義也。『伊寡婦之利』,及衆之仁也。」陳夀翁曰:「此章欲雨公田,不至知有己而不知有君;利及寡婦,不至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忠厚若此,其《豳風》之氣象乎?」愚按:此章復願其雨澤溥及,而收成有餘也。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子、畝並見前篇,田畯至喜。來方禋音因祀葉逸織反。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同上,以介景福葉筆力反。
賦也。精意以享謂之禋。○農夫相告曰曾孫來矣。劉執中曰:「曾孫以其西成,乃出郊省民之斂也。」愚按:此詩為農夫之詞,故以此為農夫相告,言曾孫之來省斂。與上篇章旨不同也。於是與其婦子饁彼南畝之穫者,而田畯亦至而喜之也。王介甫曰:「喜其趨穫事也。」曾孫之來,又禋祀四方之神而賽禱焉。四方各用其方色之牲。此言騂黑,舉南北以見其餘也。呂東萊曰:「南方用騂,北方用黑。孔氏所謂『畧舉二方以為韻句』是也。」以介景福,農夫欲曾孫之受福也。愚按:卒章言其收穫之後,而報祀穫福也。
《大田》四章,二章章八句,二章章九句。
前篇有「擊鼓以禦田祖」之文,故或疑此《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篇,即為《豳雅》。其詳見於《豳風》之末,亦未知其是否也。吳伯豐問《楚茨》以下四篇,先生謂:「即《豳雅》,反覆讀之,其辭氣與《七月》《載芟》《良耜》等篇大抵相類,斷無可疑。」然前篇上之人以「我田既臧」為農夫之慶,而欲報之以介福,此篇農夫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而欲其享祀以介景福,上下之情所以相賴而相報者如此。非盛德,其孰能之?輔氏曰:「上之欲報其下者如此,則是君以民為體也;下之欲報其上者如此,則是民以君為心也。上下之情,相類以為一,則君之德固厚,而民之德亦厚也。」李迂仲曰:「《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其始皆言黍稷,次言祭祀,乃以福祿終之。」張文潛曰:「受莫大之福,而其君有安寧夀考之樂,此天下至美極治之時也。而其本於倉廩之盈、原隰之治、田廬之修、耕耘之時,而後及於祭祀禮樂之事也。蓋田事備則衣食足,衣食足而禮樂備,禮樂備而和平興,和平興而人君有夀考安樂之盛,此詩人探其本而要其終,言之序如此。」《詩考》曰:「蕭望之雲:『「爰及矜人,哀此鰥寡」,上惠下也;「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
《序》:「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
此《序》專以「寡婦之利」一句生説。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於良反,無韻,未詳。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音昧韐音閤有奭許力反,以作六師。
賦也。洛,水名,在東都會諸侯之處也。問:「洛水,或雲兩處?」曰:「此隻就洛邑言之。」泱泱,深廣也。君子,指天子也。茨,積也。韎,茅蒐所染色也。李寶之曰:「茅蒐一名蒨,可以染絳。韋昭謂急疾呼茅蒐成韎,故因以名其所染也。」韐,韠也,合韋為之,孔氏曰:「是蔽膝之衣。」李寶之曰:「合韋為之,故謂之韐。」《周官》所謂「韋弁」,兵事之服也。愚按:韋弁,詳見《六月》「常服」注。奭,赤貎。作,猶起也。六師,六軍也,天子六軍。愚按:天子六軍,出自六鄉,蓋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故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軍,六軍總七萬五千人也。此天子會諸侯於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禦戎服而起六師也。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鞞補頂反琫必孔反有珌賓一反。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賦也。鞞。容刀之鞞。今刀鞘音笑也。琫,上飾。珌,下飾。亦戎服也。毛氏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侯璗琫而璆珌。」珧音遙,盪音蕩,璆音求。孔氏曰:「珧,蜃甲也。黃金謂之璗。」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葉卜工反。
賦也。同,猶聚也。
《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詩多有酬酢應答之篇。《瞻彼洛矣》是臣歸美其君。君子,指君也。當時朝會於洛水之上,而臣祝其君如此。《裳裳者華》又是君報其臣,《桑扈》《鴛鴦》皆然。陳壽翁曰:「講武事而不忘武備,乃所以久福祿而保國家之道也。知此則後世之廢武備而不戒不虞,如晉武者,其不能久安長治,宜也。」
《序》:「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
此《序》以命服為賞善,六師為罰惡,然非詩之本意也。濮氏曰:「洛邑初成,成王嘗往受諸侯之朝。宣王復命諸侯於此,《序》所謂明王即指此矣。安知非當時美之之詩,何以別其為思古歟?以君子至止,為諸侯來受爵命,以作六師,為使之攝卿士以行軍,而因以賞善罰惡稱之,何其誕妄而不怍也[18]。」
裳裳者華,其葉湑思呂反兮。我覯之子,我心寫葉想與反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興也。裳裳,猶堂堂。董氏雲:「古本作『常』,常棣也。」湑,盛貎。覯,見。處,安也。○此天子美諸侯之辭,蓋以答《瞻彼洛矣》也。言裳裳者華,則其葉湑然而美盛矣;我覯之子,則其心傾寫而悅樂之矣。夫能使見者悅樂之如此,則其有譽處宜矣。此章與《蓼蕭》首章文勢全相似。輔氏曰:「為諸侯而使天子見之,悅樂如此,是宜有譽處矣。先生正以此章與《蓼蕭》首章文勢相似,故知其為天子美諸侯之詩,以答《瞻彼洛矣》也。」
裳裳者華,芸其黃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葉墟羊反矣。
興也。芸,黃盛也。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慶矣。輔氏曰:「文章則德之弸中而彪外者,德之彰著如此,則固宜其有福慶也。」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葉僕各反。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興也。言其車馬威儀之盛。
左葉祖戈反之左同上之,君子宜葉牛何反之。右葉羽已反之右同上之,君子有葉羽已反之。維其有同上之,是以似葉養裏反之。
賦也。言其才全德備,以左之,則無所不宜;以右之,則無所不有。維其有之於內,是以形之於外者,無不似其所有也。
《裳裳者華》四章,章六句。
《序》:「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祿小人在位則讒諂並進,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焉。」
此《序》隻用「似之」二字生説。
北山之什十篇,四十六章,三百三十四句。
詩傳通釋第十三
[1] 「祇」原作「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下同。
[2] 「期」,輔廣《詩童子問》卷五作「及」。
[3] 「長」,《儀禮注疏》卷四十五無。
[4] 「多」原作「衆」,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5] 「下」原作「上」,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6] 「箱」,《爾雅注疏》卷五作「廂」。
[7] 「箱」,《爾雅注疏》卷五作「廂」。
[8] 「其」,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三補。
[9] 「敕」原作「飭」,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下文「敕」字亦據改。
[10] 「氣」原作「氯」,據文義並參胡廣《詩傳大全》引朱子說改。
[11]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2] 「獻」,《周禮·夏官·大司馬》作「致」。
[13] 按此句非《周禮·夏官·大司馬》注文,據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三十六,實朱熹語誤入《周禮》注文。
[14]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5] 「來」原作「耒」,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16] 「利」原作「和」,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17] 「仁」原作「人」,據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18] 「怍」原作「作」,據四庫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