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鉏裏反?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葉奬履[55]。武王烝哉!
興也。芑,草名。仕,事。詒,遺。燕,安。翼,敬也。子,成王也。○鎬京猶在豐水下流,故取以起興,言豐水猶有芑,武王豈無所事乎?孔氏曰:「豐水猶以潤澤生芑菜,況武王豈不以澤及後人為事乎?」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則武王之事也。謀及其孫,則子可以無事矣。蘇氏曰:「遺其孫之謀,以安後世之敬者。」王介甫曰:「雖詒之以謀,非翼子亦不能以燕也。」或曰:賦也。言豐水之傍生物繁茂,武王豈不欲有事於此哉?但以欲遺孫謀以安翼子,故不得而不遷耳。輔氏曰:「此章兩説雖不同,然以遺孫謀、安翼子為武王之事則同也。第二説雖覺輕快,然首句著箇『豐水有芑』一句,畢竟似興[56]。」
《文王有聲》八章,章五句。
此詩以武功稱文王,至於武王則言「皇王維辟」、「無思不服」而已。蓋文王既造其始,則武王續而終之無難也。又以見文王之文非不足於武,而武王之有天下非以力取之也。輔氏曰:「每章皆言『烝哉』以結之者,不獨以見其歎美無已之意,又以示後世子孫,使之知其必如文王、武王之為,然後於君天下為宜也,故其丁寧不一而足耳。」孔氏曰:「上四章言文王之事,下四章言武王君天下、服四方、定鎬京、安後世之事。」〇問:「使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將終事紂乎?抑為武王牧野之舉乎?」曰:「《詩》中言武功都是文王做來,《詩》載武王武功卻少,但卒其伐功耳。觀文王氣勢如此,度必不終竟休了。一似果實,文王待他黃熟,自落下來。」呂東萊曰:「此詩未嘗一言及武王伐功,何耶?蓋創業而詒厥孫[57],固非大告武功之前所能致也。詩人亦有言其意而畧其事者[58],不可一體求也。」愚按:允文文王而有此武功,則非不足於武也;桓桓武王而鎬京辟廱,則非不足於文也。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序》:「繼伐也。武王能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也。」
《鄭譜》之誤,説見本篇。愚按:其説見下文。
文王之什十篇,六十六章,四百一十四句。
《鄭譜》此以上為文、武時詩,以下為成王、周公時詩。今按:《文王》首句即雲「文王在上」,則非文王之詩矣。又曰「無念爾祖」,則非武王之詩矣。《大明》《有聲》並言文武者非一,安得為文武之時所作乎?蓋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後之詩,但此什皆為追述文武之德,故《譜》因此而誤耳。
詩傳通釋第十六
[1] 「容」,《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可」。
[2]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3] 「尚父」下,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三十有「閎夭」二字。
[4] 「七」原作「士」,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5] 上二句,《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一作「注以將為送,則此言『祼將』,亦宜為送。但祼時送爵,亦是行之」。
[6] 「自」,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十六作「日」。
[7] 「折」原作「拆」,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8] 「監」原作「達」,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五改。
[9] 「屍」原作「戶」,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0] 「作」原作「昨」,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1] 「履」原作「禮」,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2] 「不顯顯也」,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
[13] 「馬又強盛」,《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作「馬又強,則暇且整」。
[14] 「候」,四庫本作「俟」。
[15] 「犬」原作「大」,據張栻《孟子說》卷一改。
[16] 「大」原作「人」,據張栻《孟子說》卷一改。
[17] 「謨」原作「謀」,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18] 此句,《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作「楚焞即契所用灼龜也」。
[19] 「契」,《漢書》卷一百上作「挈」。下「爰契我龜」之「契」亦作「挈」。
[20] 此句,《漢書》卷一百上作「挈音口計反」。
[21] 「時」,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詩」。按諸文義,作「時」優。
[22] 「奏」原作「走」,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23] 「譽」,原無,據《毛詩正義》卷十六之二補。
[24] 「五」原作「玉」,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25] 「説」,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二十三《詩要旨》引朱子語作「活」。
[26] 此句,嚴粲《詩緝》卷二十五作「所以與起人者非一日矣」。
[27] 「隻」,《朱子語類》卷八十作「郤」。
[28] 「此」,《朱子語類》卷八十作「後」。
[29] 「祿」,嚴粲《詩緝》卷二十五作「祖」。
[30] 按「秬鬯,不和鬱者」見於《周禮·鬯人》注。此句當為劉氏據《周禮·鬯人》注所做補充。
[31] 「錢氏」原作「若」,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五改。
[32] 「豐」,《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五作「酆」。
[33] 「疆」原作「不」,據四庫本及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34] 「格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孚格」。
[35] 「玁」原作「人」,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36] 「公孫碩膚」原作「孫碩人」,據《豳風·九罭》經文改。
[37] 「瑕」原作「下」,據明修本、四庫本及《豳風·九罭》經文改。
[38] 「枝」原作「鬆」,據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改。
[39] 此句,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作「節中腫,可作仗以扶老」。
[40] 「之」原作「中」,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41] 「衷」原作「表」,據明修本改。
[42] 「充」原作「克」,據明修本及嚴粲《詩緝》卷二十六改。
[43] 「大其」,《程氏經說》卷四作「其大」。
[44] 「俟」原作「竢」,據《程氏經說》卷四改。
[45] 「伐密、勘黎、伐崇」,《朱子語類》卷七十九作「伐崇勘黎」。
[46] 「裏」,《朱子語類》卷五十一無。
[47] 「之」,原無,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六補。
[48] 「一」,嚴粲《詩緝》卷二十六無。
[49] 按,下文出自陳晹《樂書》,又《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九引此文作「陳氏《樂書》曰」,故「段」當作「陳」。
[50] 「也」,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又「二」,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五作「三」。
[51] 「若有」至「法哉」,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補。
[52] 「寖」,嚴粲《詩緝》卷二十六作「浸」。
[53] 「淢」原作「域」,據輔廣《詩童子問》卷十六及經文改。
[54] 上二句,嚴粲《詩緝》卷二十六作「繼伐之詩而言辟廱教化者,武成之後偃武脩文也」。
[55]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六改。
[56] 「似」原作「以」,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十六改。
[57] 此句,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作「定都而無思不服,創業而詔厥子孫」。
[58] 「亦」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有「詩人之作,蓋有本末具載、精粗兼舉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