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日甲午戰爭對當時的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堪回首的恥辱,但卻成為馮國璋仕途的起點。而要說到馮國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最重要的時刻,當數摩天嶺阻擊戰。摩天嶺位於遼寧東部,本溪市區南偏西80千米處,距離遼陽市約50千米,是本溪和遼陽的東西界山,也是連山關和下馬塘的南北分界點,海拔969米,也叫作大高嶺、太高嶺或是高嶺。
先說1894年聶士成和葉誌超率軍進入朝鮮平亂。7月,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偷襲,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向牙山出兵。聶士成和葉誌超主動將部隊撤到公州、成歡,借助有利地形伏擊日軍,雖然一度重挫日軍,終因寡不敵眾撤到公州。隨後不久,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聶士成隨即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忠州、金化,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與入朝參戰的平壤大軍會合。在平壤戰役爆發前,聶士成回國募集兵勇,在抵達義州時又奉命折回平壤,但是部隊才行進到安州,平壤就已經陷落。聶士成隻好率軍撤回國內,參加鴨綠江江防虎耳山戰役。
對聶士成和馮國璋來說,這一段故地重遊的經曆實在談不上有多麼美好。就在抵達虎耳山不久,日軍就突破了鴨綠江防線。為了阻止日軍向遼陽、奉天推進,聶士成不得不退守摩天嶺及其東側的連山關,堵住鳳凰城通往遼陽的唯一通道。10月11日,日軍第二十二旅團攻取連山關,聶士成在摩天嶺的叢林中故布疑陣,使日軍不敢輕舉妄動,才算是暫時保住了摩天嶺。
而此時的馮國璋,作為聶士成的重要幕僚,針對摩天嶺的地形以及東北的氣候特點,向聶士成提出了雪夜奇襲連山關的計劃。
在馮國璋看來,東北的嚴寒天氣必然讓日軍不適應,加上敵方不熟悉摩天嶺附近的地形,他們完全可以借助天時與地利伏擊日軍。同時,可以利用疑兵之計,不斷進行遊擊戰術,等到日軍鬆懈,再相機攻擊鳳凰城。對聶士成來說,馮國璋的計策是冒險激進的,因為對阻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守”,而馮國璋的計劃卻是“攻”,一旦不能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出擊的清軍很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但沉穩的馮國璋仔細分析了敵我形勢,最終使聶士成下定決心畢其功於一役。於是在10月25日,駐守賽馬集和摩天嶺的兩路清軍同時出擊,夾攻草河口一帶的日軍,斃敵數十人,隨後趁著風雪奇襲連山關,擊斃日軍中佐富岡山造。隨後,清軍實施遊擊戰術,不斷襲擾日軍,並襲擊鳳凰城,最終將日軍阻擋在摩天嶺至賽馬集一線,使得日軍不得不退回鳳凰城,徹底粉碎了日軍經摩天嶺直搗奉天的作戰計劃。摩天嶺阻擊戰雖然並沒有影響到中日甲午戰爭的最後結果,但卻是戰爭中清軍唯一一次成功的阻擊戰。憑借此戰,聶士成以戰功晉升為直隸提督,率兵進駐山海關保衛京畿,馮國璋則受到清政府褒獎,擔任聶軍軍械局督辦。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以後,馮國璋跟隨聶軍到蘆台駐防。此時的聶士成以自己的功字十營為骨幹,從駐防的淮軍裏選練馬步隊三十二營,編為武毅軍,仿照德國營製操法,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作為教材,創辦開平武備學堂,用近代軍事知識教育軍官。這段時間馮國璋幾乎成了聶軍中最為忙碌的人,曾經在天津武備學堂擔任過教員的他,再次受到聶士成的重用,負責修訂教材、訓練新兵。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潰敗的清政府終於意識到,曾經孤懸海外的“小島子”日本,如今已經崛起成為遠東軍事巨擘,於是決定派軍事隨員出使日本。在挑選人才時,年輕有為的馮國璋被列在了出使日本的名單中。是年4月,馮國璋以軍事隨員的身份跟著駐日使臣裕庚出使日本。到達日本以後,馮國璋大開眼界,終於意識到中國所謂的“新式”軍事訓練,不過是空有一副皮囊,尤其是這期間他還結識了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意識到日本人對中國之研究何其全麵,而閉關鎖國的中國不必說對英美等國,就是對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也根本沒有什麼了解。
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留心考察軍事,同時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彙編成了數冊兵書。在結束了出使日本的公務回國之後,馮國璋就急不可耐地將自己所寫的兵書呈給了聶士成。聶士成和李鴻章一樣,更傾向於德國式的軍事教育,對他來說,即便中日甲午戰爭遭遇慘敗,也很難在心理上信奉“島國”日本的成功之道。本來躊躇滿誌的馮國璋完全不曾料到自己苦心彙編的兵書會遭到聶士成的漠視,一時憤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