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趁勢而起:依附袁氏衝鋒陷陣(2 / 3)

(二)

1911年,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手忙腳亂的清政府於10月11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京畿陸軍兩鎮南下征討,並令海軍統製薩鎮冰率海軍赴援。在蔭昌所統率的京畿陸軍兩鎮裏,就有馮國璋的部隊。因此馮國璋趕緊跑去洹上找袁世凱商量對策,據說袁世凱隻給了馮國璋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不過,這些事情都沒有真實的證據。況且蔭昌也是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北洋軍的兩位大佬段祺瑞和馮國璋,見到蔭昌時都是以師禮相待,如果論遠近親疏,他與袁世凱一時還難斷高下。

之所以造成前方混亂、部隊舉步不前,其實是蔭昌自身指揮能力的問題。蔭昌先是派出兩標的部隊作為先鋒守住武勝關,然後自己慢慢悠悠地到了湖北,卻坐在車上連車都不肯下,在距離前線很遠的地方觀望著,車上也布滿了各種槍械。結果一群農婦結伴下田采棉花,卻被蔭昌當成了殺將而來的革命黨,二話不說就開車逃跑,後來還是一個膽子大點兒的參謀下車去看了看,才算是讓這位陸軍大臣的小心髒落回了肚子裏。後來直皖戰爭期間,皖係的將領段芝貴也學會了蔭昌的這一招,在車裏指揮作戰,一聽到己方戰敗的消息,立馬開車逃跑。段芝貴也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這方麵倒是頗得了總辦蔭昌的真傳。其實蔭昌是晚清標準的八旗子弟代表,口口聲聲“知兵”,其實也就是平素愛穿個軍靴騎個馬,真要決斷於兩陣之間,遠不如抽大煙、打麻將、遛鳥、聽曲來得擅長。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蔭昌,幹脆把原因都推到了袁世凱身上,所謂的“北洋軍調動不力”更像是他在給自己推脫。當時清末有“知兵”之名的八旗將領,一個是蔭昌,一個是良弼。蔭昌指揮不力,清廷貴胄們卻始終不願意放良弼到前線去,看家的寶貝就剩這麼個獨苗了,得留著守衛京畿。沒有辦法,清廷貴胄們商量來商量去,隻能請袁世凱出來解決危機,雖然知道這是疾病下猛藥,但是也隻能病急亂投醫。27日,袁世凱正式出任欽差大臣,隨即命令在前線的北洋軍對革命黨發起猛攻,馮國璋將指揮部設在前線,並親自考察敵情和陣地,對革命黨發動猛攻。

自清政府開始練新兵以來,雖然整日叫囂著,但其實新軍還未曾真正打過仗。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出來的新軍,隻是在山東“清剿”過義和團,那其實也是放鷹捉兔子,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等到了辛亥革命,馮國璋率軍直麵革命黨,才算是頭一回真正上戰場。馮國璋是打過仗的,跟著聶士成大戰摩天嶺也算是大陣仗。但那時候打仗,是馬刀火槍混著用,更像是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套路,雖然也算是近代戰爭,其實所用的戰術戰法都是老套路。到辛亥革命的時候,馮國璋率領的是握有現代裝備的新軍,自然得用新花樣、新武器,毫無實戰經驗的馮國璋隻能選擇照本宣科地打。所以當時觀戰的俄國軍官就說,北洋軍作戰就像是平常演習一樣,排好隊拿好槍邁著方步上戰場。

要說作戰能力,北洋軍其實也好不到哪裏去,但對麵革命黨的作戰能力就更為遜色。一來辛亥革命是倉促起義,隊伍大多是臨時拉起來的,論戰術和配合自然比不上馮國璋的部隊;二來革命黨自武昌起義以來,其實也沒有打過什麼仗,之前碰到的清廷貴胄,像瑞澂、蔭昌之流,光聽到槍響就能嚇得分不清楚方向,往往還沒有交火就落荒而逃,對清政府的部隊難免有些輕敵。但不管怎麼說,馮國璋這一仗打得有聲有色,讓革命黨方麵有“知兵”之名的黃興灰頭土臉,並且一舉奪下漢陽、漢口,因軍功被授予二等男爵。嚇得手足無措的清廷貴胄們聽到前線捷報傳來,才得以坐到椅子上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但是袁世凱讓馮國璋打革命軍,是為了得到和革命黨談判的資本。哪知道馮國璋的擰巴勁上來,勢要一鼓作氣拿下武昌,於是袁世凱急忙下令,讓馮國璋停止前進。接到停戰命令的馮國璋一肚子氣,甚至托人向執政的隆裕太後啟奏,如果朝廷能夠撥餉銀400萬兩,他可以獨立平叛。完全摸不準袁氏心思的馮國璋,很快就被段祺瑞替代,袁世凱把他召回京城。回到京城的馮國璋依然氣憤難平,幹脆關門謝客在家裏生悶氣。段祺瑞派親信靳雲鵬來找馮國璋溝通,結果被馮氏一通臭罵趕了出去。隨後,馮國璋又上書袁世凱,主張堅持君主立憲、查封報館,嚴懲鼓吹革命的“奸人”。雖然使清廷貴胄對他更為有好感,允許他兼禁衛軍統領,卻引起全國嘩然,讓他的老上司袁世凱也有點兒下不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