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趁勢而起:依附袁氏衝鋒陷陣(3 / 3)

(三)

其時袁世凱已經私下開始和革命黨南北談判,而馮國璋依然在到處疾呼對南作戰和君主立憲,甚至還被清廷貴族推舉為“立憲君主會會長”。擔任會長之後,馮國璋還專門就國家政體去向袁世凱請教,袁世凱給予馮氏的答複是“尚需與南方革命軍力爭”,頗似外交辭令。當時站在袁世凱身邊的人固然有之,但忠於清政府的人亦有之。但旁人也就罷了,馮國璋是袁世凱身邊“北洋三傑”之一,其部下李純、王占元、陳光遠等又在前線厲兵秣馬,袁氏自然需要注意馮國璋的意見。於是在1912年1月24日,袁世凱專門召見馮國璋,“婉詞勸說,令其附和共和”,馮國璋畢竟是北洋之“狗”,看到老上司已經癡心共和,也就不再堅持,故而也就站到了支持共和的一邊。

但馮國璋這個人的死心眼在於,他認準了一條路,就要把這條路走到底。袁世凱把他拉到共和這條路上,他便在這條路上待著。等日後袁世凱要回到封建帝製的路上去,馮國璋便不願意了:以前你說帝製這般那般的不好,現在你為什麼還要回去呢?你要回去就得說出個子醜寅卯來。袁世凱知道馮國璋的死心眼,所以後來凡事也不盡跟他說實話,兩人之間的嫌隙也就愈來愈大。

回到1912年的初春,馮國璋和袁世凱還是處在表麵上的蜜月期。此時南北談判已經取得進展,隻要袁世凱讓清帝退位,孫中山就讓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但問題也就出來了,馮國璋是北洋軍人,願意跟隨袁世凱傾向共和,但他手底下的禁衛軍卻盡是滿族人和蒙古族人,他們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朝廷沒了。1月26日,段祺瑞領銜北洋軍通電清政府及各王公大臣,“請即代奏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這樣一來,不僅清政府震驚,馮國璋所統率的禁衛軍也大為震驚。禁衛軍駐紮在京畿,是清政府少壯派貴胄載濤所部的一支重要武裝,官兵有12000餘人,大都反對清帝退位,若是嘩變,非同小可。

袁世凱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於是密令馮國璋務必使禁衛軍同意清帝的退位條件。2月10日,馮國璋親自前往西苑司令部,在廣場上集合了禁衛軍全體官兵。馮國璋站在高桌上,向所有官兵宣布清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表示“尊號仍存不廢,讓權不讓位,兩宮保全,及禁衛軍待遇皆擔保到底,無論個人調任何職,必仍以禁衛軍自隨”。在暫時穩定了禁衛軍的情緒之後,馮國璋又為禁衛軍的優待條件奔走,終於在優待條件中又加入“旗兵俸餉仍舊發放”的條款,使禁衛軍對其異常愛戴,最終接受清帝的退位條件。

12日,隆裕太後率同清帝溥儀退位,同日,袁世凱發布電文表示擁護共和,“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親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清帝退位以後,孫中山即電促袁世凱盡快南下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北方形勢未穩一再推托。21日,為了迎接袁世凱南下,南京派出了“歡迎總長”,蔡元培和王正廷、魏宸祖、劉冠雄、汪精衛、宋教仁等人偕同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一起前往北京。

29日,北京城發生了“兵變”。當晚八時,北洋軍第三鎮士兵在朝陽門外東嶽廟嘩變,先在朝陽門外劫掠果攤食鋪,後與朝陽門內的亂兵會合,分頭搶掠。什麼金銀錢鋪首飾店、飯館還有洋雜貨鋪全都遭受了洗劫,亂兵還火燒了東安市場、東四牌樓等地。兵變的部隊是北洋軍主力的第三鎮,而該鎮的統製就是日後直係軍閥中的另一巨頭曹錕。曹錕,字仲珊,是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幼年曾入私塾讀書,16歲推車下鄉售賣布匹,天津小站招募新兵時應募入伍,後被送到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畢業後任毅軍哨官,後隨毅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907年升任新軍第三鎮統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奉袁世凱之命,由長春移駐娘子關鎮壓革命黨人。

關於曹錕的發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曹錕在天津小站練兵的時候,聽說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有個結拜兄弟叫曹克忠,在當地頗有些權勢,就備下厚禮去拜謁。曹克忠亦是天津人,曾經出任廣東水師提督。原本以為兩個人隻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哪知道曹克忠一查族譜,用不了五百年兩個人就能沾親帶故,於是就認曹錕為族孫,並派自己的姨太太去袁世凱那裏為曹錕通融。曹錕這個人平素被稱為“曹三傻子”,在袁世凱身邊畢恭畢敬,而袁世凱對他也最為假以辭色,將其引為自己的嫡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