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督軍江蘇:擁兵長江直係成形(1 / 3)

經這麼一鬧,北方的輿論更加倒向袁世凱不能南下,北洋係的將領們也積極反對袁世凱南下,連外國駐華外交團都表示不讚成。清帝剛剛退位,北方的局勢明顯還沒有安穩,就這樣倉促讓袁世凱南下,很容易讓北方陷入混亂。南京的代表團在北京受了驚嚇,蔡元培急忙發了電報回去說明詳情。而革命黨內部也分裂成了要求袁世凱南下和主張建都北京兩派,馬君武還險些因為這個事和支持建都北京的宋教仁打起來。南京方麵吵來吵去也沒有結果,於是也就同意讓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了。

(一)

馮國璋和袁世凱之間有了嫌隙,但袁世凱還是得用馮國璋,比起看不明白的王士珍、性格張揚的段祺瑞,馮國璋到底更踏實些。袁世凱趕走了得到革命黨人支持的直隸督軍王芝祥,讓馮國璋坐上了直隸督軍的位置,保護著北洋係的大後方。馮國璋出任直隸督軍,高興的是北洋軍,惱怒的是革命黨,因為在辛亥年的時候,打革命黨打得最狠的就是馮國璋,所以他一上任,省議會裏的革命黨就屢屢給他難堪。話說一次馮國璋做施政報告,脫口而出一句粗話,結果被議員拽住質問他是否蔑視議會,馮國璋愣在那裏半天沒有反應過勁來,後來還是議長出麵替馮國璋解了圍。

但是任誰也想不到,這個在辛亥年殺革命黨殺得眼紅的北洋軍閥,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議員羞辱得無地自容以後,居然主動向那個質問他的議員道歉,說他從前對官兵們說話慣了,沒有經過議會的場麵,真是丟人現眼。馮國璋對革命黨恭敬,對那些鼓吹複辟的遺老遺少也不開罪,1913年4月,複辟頭目溥偉的代表溫肅謁見馮國璋,馮氏在會晤時表示“早有複辟之意,隻是時機未到”,不過從後來看馮國璋的這些話,多像是敷衍,可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害得“辮帥”張勳北上複辟丟了徐州的地盤,早早退出北洋政壇。

宋教仁曾經幫助過袁世凱,因為他讚成建都北京,讓袁世凱留在了他的大本營;但是在內閣競選的時候,宋教仁卻成為袁世凱的心頭大患。宋教仁主張通過在國會、內閣方麵提升地位來限製總統的權力,這個主張得到了同盟會會員的支持,從而促成了國民黨的組成。由於宋教仁的積極努力,國民黨在這次大選中毫無懸念地勝出:在眾議院的596個議席裏,國民黨奪得了269個;在參議院的274個議席裏,國民黨奪得了123個,成為當時的第一大黨。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威脅到袁世凱的權力,袁氏乃密令國務總理趙秉鈞找人殺死宋教仁,卻因此引起了“二次革命”。

7月17日,馮國璋抵達北京,參加袁世凱召開的軍事會議,商議與南軍作戰事宜。自新軍成立,真正在前線經曆過戰鬥的隻有馮國璋和段祺瑞,因此,馮氏再次被委以重任。23日,馮國璋被任命為江淮宣撫使兼第二軍軍長,沿津浦線南下鎮壓南軍,於25日攜參謀長師景雲抵達滕縣駐節。此後,馮國璋指揮所部長驅直入,連克徐州、蚌埠、浦口、滁州、南昌等地,兵臨南京城下。8月22日,馮國璋命令各軍對神策門、佛國寺、太平門、儀鳳門、獅子山一帶發起進攻,後指揮北洋軍渡江猛撲下關,於9月1日11時攻破太平門,進城後屠殺革命軍。

如果說段祺瑞是靠手中的權勢組成了皖係的力量,那麼馮國璋則是憑借戰爭來完成直係軍閥的成長。段祺瑞善於玩弄政治手段,所以他需要人手,皖係軍閥的形成是段氏主動促成的。而馮國璋則不同,他甚至有些不擅長玩弄政治(直係軍閥大多是善戰不善政,李純、曹錕、吳佩孚在這方麵都有缺陷),所以他並沒有主動去拉攏別人促成派係,至於願意跟在他身邊的將領,是因為他在北洋係中算是“知兵”的將領,跟著他能以軍功得到晉升的機會。在亂世,沒有什麼比打仗升官更容易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武夫當國的時代,資本就是部隊和地盤,這些東西怎麼得到?就是打仗,打跑了別人,就能占有他的部隊和地盤,讓別人弱小,自己就能變得強大。馮國璋本來是不大願意拉幫結派的,但有人就願意跟著他。當時他身邊最著名的幾位將領是李純、王占元、陳光遠、蔡成勳,其中李純、王占元和陳光遠都是跟隨馮國璋多年,馮國璋辛亥年鎮壓革命與革命軍鏖戰湖北的時候,這三個人就跟在馮國璋的屁股後麵。正因為直係是依賴於這種關係構成的,所以相比皖係的外強中幹,直係首先就更為團結,其次因為多年的征戰生涯,直係的實戰能力也比整天隻知道紙上談兵的皖係要出色。

更為關鍵的是,經過“二次革命”,直係軍閥基本上控製了湖南、江西、江蘇一帶,而這些省份最為富庶,使得直係軍閥既有了槍杆子,又滿了糧袋子,占著南北要衝的地盤,掐住了中國政壇的命脈。在攻入南京之後,張勳的部隊因為不加約束而到處奸淫擄掠,馮國璋所部除了初進城時“剿殺”革命軍,此後便被約束不再有過激行為。所以,日後張勳雖然督軍徐州,卻並未得到當地軍民的支持,等到他北上複辟被困京城,徐州很快就後院起火,而“長江三督”卻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