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關於袁世凱為什麼會派馮國璋去江蘇,坊間有多種流言,其實概括起來不外乎三點:一、前麵已經講過,江蘇是南北要衝,同樣是長江下遊的鎖鑰,南京與北京遙遙相對,南可節製南方諸係軍閥,北可以馳援京畿,如此重要的地方,袁世凱當然要選擇既忠心又能幹的人。二、鑒於江蘇的位置如此重要,但江蘇督軍張勳卻不能算是純正的北洋係將領,彼處人員複雜,袁世凱自然不放心,所以必然會指派北洋係將領去管束,加上李純、王占元、陳光遠都是馮國璋的老下屬,讓馮國璋去節製亦是上佳人選。三、馮國璋忠於袁世凱,袁氏卻未必真正信任馮國璋,段祺瑞和馮國璋相比,自然是馮國璋老實持重,但馮氏在辛亥年的那次上書隆裕太後無疑在袁世凱的心裏留下了陰影。
“二次革命”勝利之後,袁世凱解散了國民黨,於1913年12月16日任命馮國璋為江蘇督軍,而將原江蘇督軍張勳改任命為安徽督軍兼長江巡閱使,19日,馮國璋率禁衛軍南下,鎮守江蘇。在馮國璋督軍江蘇前後,他的老下屬李純和王占元也成了他的鄰居。李純是江西督軍,王占元是湖北督軍,三個人所掌握的地盤將安徽的張勳夾在中間,並與南方各係軍閥直麵相對,成為北洋係陣地的前沿。
李純,字秀山,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其祖父李明、其父李榮平均為魚販,李純幼年時被其父過繼給大伯李榮慶,此後跟隨大伯在北塘跟著親屬譚清遠開雜貨鋪為生。1889年,譚清遠為生計所迫投到聶士成的軍中,先後擔任領官、管帶,李純隨後也投軍,擔任哨官。1891年,譚清遠把李純保送入天津武備學堂第二期,李純後因精於德國操法而留堂任靠班(即班長),協助教練軍操。1895年,李純投入袁世凱的新軍,在馮國璋手下擔任提調,從此鞍前馬後地追隨馮氏。1903年,李純出任京畿常備軍騎兵營管帶,5月出任北洋新建陸軍第一鎮騎兵營管帶,因為在河間會操中表現出色,升任第一鎮第二協第三標統帶,駐軍北苑。1907年7月,經鐵良保舉升為副將,調任北洋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兼第六鎮隨營學堂監督,駐軍保定。辛亥革命時,李純被編入蔭昌的第一軍,袁世凱出山後再次回到老上級馮國璋的麾下,率部攻取辛集、蔡甸、漢陽,以軍功升任第六鎮統製。民國成立以後,與段祺瑞等人通電斥責清廷王公阻撓共和,幫助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後改任中央陸軍第六師師長,駐河南信陽,兼豫南剿匪總司令。“二次革命”爆發以後,李純署理九江鎮守使,任第一軍左司令,先後攻取沙河鎮、新港、湖口、瑞昌、德安、吳城、建昌等地,從而署理江西督軍並兼民政長,占據江西。在直係軍閥早期,李純是除馮國璋以外的第二把手,其對馮國璋可謂是忠心耿耿。
王占元則是馮國璋、李純之外,直係軍閥早期的第三號人物,他生於1861年,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王占元原名德賢,字子春,號洪元,山東館陶(今屬河北)人,在家中排行第七。王占元的父親去世得早,他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餓死以後,他流落到邯鄲當店員,十八歲時投入淮軍劉銘傳部,後被保送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又投入宋慶的毅軍。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後,隨軍參加了鴨綠江戰役。1895年,王占元加入袁世凱的新軍,被委任為新軍工程營隊官、第二營後隊領官,此後履任新建陸軍左翼步兵第七營管帶、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步兵第一標統帶、陸軍第二鎮第三協第五標統帶、陸軍第二鎮步兵第三協統領等職。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追隨馮國璋與革命軍激戰武昌,於27日在馮國璋指揮下攻占劉家廟,後又與李純合力攻陷漢陽,以軍功晉升為陸軍第二鎮統製,封陸軍副都統銜,正二品。民國成立後,於1912年2月5日同段祺瑞、何豐林、李純、鮑貴卿等九名將領通電,斥責清廷權貴阻撓共和,號稱欲率兵入京,與之“剖陳利害”。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之後,王占元出任中央陸軍第二師師長,駐守保定,兼保定留守軍司令,9月19日被授予陸軍中將。“二次革命”爆發以後,王占元又被任命為第一軍右司令,率部攻占湖口,從而逐漸掌握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