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湖潰退:“中國最強者”的末路(3 / 3)

(三)

在攻取汀泗橋、控製鹹寧之後,北伐軍便沿著鐵路接近武昌城郊,向漢陽挺進。此時的武昌城內有直軍劉玉春的第八師,吳俊卿的第三師和鄂軍第二師的一個營,第二十五師的一個團,第一旅部分將士;負責守衛漢陽、漢口的是高汝桐的第十四師,在武漢上遊屯口和金口一帶駐紮著葉開鑫的湘軍殘部及婁雲鶴旅的一部,黃州一帶則駐有馬濟的武衛軍及任應岐的豫軍第十師。襄河方麵自蔡甸至沙洋一帶有劉佐龍的鄂軍第二師和閻日仁的豫軍第二師。除此以外,王獻臣的河南遊擊隊,張占鼇的第十三混成旅亦在漢口附近集結,自北方調來的毅軍約四個旅,在廣水、花園一帶集結備戰。

1926年8月29日,由莫斯科回國的馮玉祥抵達烏蘭巴托,而此時湖北的北伐軍已逼近賀勝橋。吳佩孚於是將湖北暫編第四師、第八師以及在汀泗橋戰敗的殘部共兩萬餘人,在賀勝橋及其以南的楊林塘、桃林鋪、王本立地區梯次設防。北伐軍第四軍、第七軍遂對賀勝橋發起進攻,第七軍第八旅很快在袁家鋪附近擊退直軍的進攻,向王本立地區前進。吳佩孚急忙指揮直軍務必在沿途組織反抗,使得北伐軍第七軍第八旅被迫後退。而第四軍第十二師則在楊林塘附近與直軍連番激戰,隨後形成對峙局麵。北伐軍來勢洶洶,吳佩孚再次使用大刀督戰隊和機槍督戰隊在後,意圖故技重演以對抗北伐軍。

30日拂曉,第四軍和第七軍對直軍陣地再次展開猛烈進攻,葉挺獨立團則率先從楊林塘突入直軍主陣地,向桃林鋪方向發起進攻。直軍發現葉挺獨立團孤軍深入,遂遣一部自側翼反擊,準備對葉挺獨立團進行“圍剿”,好在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和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適時馳援,協同作戰擊退直軍,並突破直軍桃林鋪防線,進攻賀勝橋。第七軍在攻占王本立地區之後,隨即向賀勝橋東側的南橋進攻,從而使直軍陷入重圍。直軍戰事不利,但吳佩孚仍想負隅頑抗,嚴令直軍不得後撤。吳佩孚本想讓直軍破釜沉舟從而得到絕處逢生的契機,但他的大刀督戰隊和機槍督戰隊不將槍口對準北伐軍,反而是對準他自己的將士,最終激起嘩變。3500餘名直軍被俘,還有很多直軍調轉槍口進攻吳氏的督戰隊,射擊吳氏司令部所在的火車,打死了一個副官和兩個衛兵。

直軍兵敗如山倒,吳佩孚也就撤去了督戰隊,下令設立水陸潰兵收容所,在蛇山和龜山架設大炮用以防守。吳佩孚在湖北被北伐軍打得苦不堪言,多次致電孫傳芳要求協力阻擊北伐軍,吳氏當時的計劃是,吳佩孚部兵分兩路,一路沿著湘鄂線進攻,一路則派海軍由洞庭湖進入嶽州,而孫傳芳部則由銅鼓、修水進攻瀏陽、平江,對北伐軍形成夾擊。彼時孫傳芳接到吳佩孚的電報之後,很快就複電表態“謹如尊命辦理”。吳佩孚於是安排所部按照計劃進軍,和孫傳芳部夾擊北伐軍,但是等到吳佩孚抵達武漢,卻發現所部被北伐軍打得敗退,而孫傳芳則杳無音信。

到北伐軍攻克長沙、逼近武漢,吳佩孚苦於應對,孫傳芳則依然持觀望態度。自曹錕垮台之後,吳佩孚、孫傳芳和馮玉祥便成為直係中的三大力量,直奉聯手擊敗馮玉祥後,吳佩孚和孫傳芳便成為直係的兩大巨頭。孫傳芳此時以五省聯軍總司令的身份手握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五省,他不想分兵幫助吳佩孚,乃是準備坐收漁翁之利,從而成為直係一家獨大的魁首。當時北伐軍的首要目標是吳佩孚,次要目標即是孫傳芳,當吳佩孚在兩湖難以維持之際,北伐軍的另一路部隊即向江西進軍。孫傳芳自恃以逸待勞,既想擊退來犯江西的北伐軍,又想進攻湘鄂,將苦戰多日的北伐軍和吳佩孚部一舉剿滅。

於是,孫傳芳親率大軍馳援江西,並將江西總司令鄧如琢所部分為六路:第一路唐福山、張鳳岐兩部集中萍鄉、宜春進攻株洲、醴陵;第二路蔣鎮臣部集中永新、蓮花進攻榮陵、攸縣;第三路謝文炳、陳修爵兩部,謝文炳部集中萬載,陳修爵部集中寧岡;第四路劉寶題部集中宜春、撫州一帶為總預備隊;第五路楊如軒、楊池生部集中新城、大庾(今江西大餘),進攻南雄;第六路賴世璜部偕同閩軍進攻東江。隨後,孫傳芳便頒布援贛計劃,任命皖軍第三混成旅王普部為第一軍、蘇軍鄭俊彥部為第二軍、謝鴻勳部為第三軍、浙軍周鳳岐部為第四軍、皖軍劉鳳圖部為第五軍,以浙江總司令盧香亭為援贛軍總司令。就在孫傳芳馳援江西,並窺伺兩湖的同時,靳雲鶚亦自雞公山抵達武漢,但此時直係在兩湖兵敗已是必然,靳雲鶚想要力挽狂瀾可以說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