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吳佩孚等北上之後,劉玉春便據守武昌,他先是擊退劉佐龍所部,借助蛇山優勢阻擋北伐軍。此時,直軍大部分部隊都已經撤離,所剩的幾乎隻有劉玉春的殘部,但是劉玉春所帶的哀兵戰鬥力比其他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要強得多。加上此時北伐軍的主要陣地從兩湖轉移到江西,對武昌的進攻也不如之前猛烈,劉玉春得以喘一口氣在武昌城內布防。到1926年的整整9月間,北伐軍雖然重兵圍困武昌,卻始終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武昌城內水陸資源發達,劉玉春亦不必擔心物資問題,所以雙方就此陷入僵持的局麵。
兩湖的戰事陷入僵局,北伐軍的重頭戲已經轉入江西,在擊潰吳佩孚之後,便開始專心對付孫傳芳。在江西方麵,朱培德指揮的北伐軍右翼進展順利,所部第六軍程潛部接連攻克萍鄉、宜春、高安,隨即向南昌前進。南昌是江西省的省府所在地,唐代詩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閣序》中所提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說的就是南昌,此地自古便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為江南名城,其對於孫傳芳部的意義,尤甚武昌之於吳佩孚部。但是讓程潛始料不及的是,北伐軍竟然一舉奪下南昌,不僅讓程潛有些始料不及,也讓孫傳芳大為震驚。孫傳芳急忙從南潯線及樟樹兩方麵積極增兵反攻,而程潛部則是孤軍深入,一時又得不到援助,兵力上與孫傳芳部相差太多,終因寡不敵眾而退出南昌,此即北伐軍與孫傳芳一戰南昌。
就在北伐軍先後與吳佩孚部、孫傳芳部激戰之際,馮玉祥也已抵達內蒙古的五原縣,與在這裏待命的西北軍會和。當初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改組為國民軍,馮玉祥擔任國民軍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擔任第二軍軍長,孫嶽為第三軍軍長。胡景翼曾是同盟會會員,早年在陝西陳樹藩麾下,後投向吳佩孚。孫嶽則是馮玉祥的老相識,早年和馮氏一起參加過灤州起義,後來加入直係擔任曹錕衛隊的旅長。在郭鬆齡兵敗之後,殘部投降馮玉祥後由西北軍將領魏益三接管,編為第四軍;後方振武率部脫離山東督軍張宗昌投入西北軍,編為第五軍。在西北軍的五軍中,以馮玉祥的第一軍實力最強,下轄五個師和兩個混成旅、兩個炮兵旅,師長分別是張之江、宋哲元、鹿鍾麟、劉鬱芬和鄭金聲,石敬亭、石友三則分別擔任混成旅旅長,所部有15萬之眾。
在與直奉聯軍的交戰中,率先被打散的是胡景翼的第二軍、孫嶽的第三軍,這兩支部隊平素就缺少訓練,在改編之後又盲目擴軍,所以不堪一擊,胡景翼死後接任第二軍軍長職務的嶽維峻甚至被閻錫山抓到山西,淪為了階下囚。而第四軍的魏益三則加入了直係,還被吳佩孚任命為討賊聯軍第四軍副總司令。實力最強的第一軍亦損失慘重,韓複榘和石友三投靠晉軍將領商震,15萬人也隻剩下了3萬餘人。到馮玉祥回到五原召集西北軍所部將士時,隻剩下第一軍的張之江部、鹿鍾麟部、宋哲元部、鄭金聲部,以及第二軍的李虎臣部、鄧寶珊部,第三軍的楊虎城部、龐炳勳部,方振武的第五軍。
9月17日上午10時,馮玉祥在五原舉行了誓師大會,會場就設立在五原縣政府西側的廣場上,是一個由士兵在前一日臨時搭建的土台。參加誓師大會的官兵一萬餘人列隊於土台東西南三麵,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於右任、中國共產黨黨員劉誌堅、蘇聯顧問烏斯馬諾夫、綏遠省民政廳廳長鄧鑒山等出席誓師大會。另外,五原縣縣長劉必達、臨河設治局局長蕭振瀛、地方士紳王英亦應邀參會,馮玉祥身著普通士兵的服裝登台,慷慨陳詞,痛斥北洋軍閥,並宣布擁護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馮玉祥話音剛落,到會的西北軍官兵群情激奮,高呼“打倒列強、鏟除軍閥”。
隨後,國民黨代表於右任將一麵北伐軍的旗幟交給馮玉祥,馮玉祥高高舉起軍旗,廣場上則高唱起北伐軍軍歌,西北軍自此日正式加入國民革命軍。會後,西北軍即發出《五原誓師通電宣言》,馮玉祥在宣言中稱“玉祥本是一個武人,半生戎馬,未完學問。唯不自量,力圖救國,無奈才識短淺,對於革命的方法不得要領。所以飄然下野,去國遠遊。及至走到蘇聯,看見世界革命起來萬丈高潮……於是我明白了救國的要訣……”誓師之後,即組織國民軍聯軍,根據廣東國民政府的要求,在李大釗等共產黨人的建議下,製訂“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戰略計劃,向陝西、甘肅方向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