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奉係陰影下的直係(2 / 3)

(二)

吳佩孚收到王占元發來的電報之後,就調第八混成旅靳雲鶚部和第二十五師師長蕭耀南部開赴湖北。蕭耀南被任命為援鄂總司令,於1921年7月29日率部先行進入湖北,30日抵達漢口,在抵達漢口之後,吳佩孚卻命令蕭耀南停駐不前。31日,湘軍第二師師長曹滌平率部在趙李橋與時任第十八師師長的孫傳芳相遇,孫傳芳率部擊敗曹滌平部奪得趙李橋。但是在8月4日,王占元殺死了湖北國會議員、國民黨人劉英,湘軍遂大舉進攻武漢,鄂軍紛紛後退,孫傳芳部亦被擊退到蒲圻。鄂軍難以維持下去,而蕭耀南部坐視不管,王占元隻好攜帶自己在湖北搜刮的大批財物逃往天津,蕭耀南即率部進入武漢,掌握湖北的軍政大權。

蕭耀南擔任湖北督軍之後,並沒有驅散王占元的舊屬部隊,孫傳芳被任命為第二師師長。而關於在王占元陷於苦戰中,吳佩孚卻坐視鄂軍戰敗不伸援手,直係軍閥對此事頗多爭議,後世的一些史學家甚至認為正是這件事造成了直係的裂變,甚至影響到了“好學生”孫傳芳的心靈變化。關於這件事,首先要從吳佩孚本人的性格說起,前麵已經講過,吳佩孚是秀才出身,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下屬的要求也嚴格。北洋軍閥的部隊,軍紀差是出了名的,像張勳、張宗昌、張敬堯的部隊其素養還不如土匪。

北洋軍閥中不乏治軍嚴格的將領,最為有名的就數吳佩孚,美國學者費正清就稱他是“學者軍閥”。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吳佩孚曾參與到反對巴黎和會簽字的運動中,並且支持學生遊行,“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後繼,民草擊鍾,經卵投石……其心可憫,其誌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吳佩孚不僅對自己嚴格,對所部將士亦要求非常嚴格,其治軍之嚴在北洋係中首屈一指。

吳佩孚有著名的“四戒”:不做督軍,不入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同時,吳佩孚崇拜嶽飛、關羽,並以此來教化自己的部隊,並且嚴格要求自己的士兵要戒酒、戒色、戒煙、戒財、戒賭。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就曾說過,吳佩孚此人“不僅是一個幹練的軍人,還是一個嚴肅的紀律奉行者”。據說吳佩孚率部駐守湘南的時候,有一個士兵悄悄出去嫖娼,還搶了妓院的一個水煙鬥,結果吳佩孚知道之後就把這個士兵槍決了。可以說,軍紀是吳佩孚最為在意的,《孫子兵法》上說部隊要“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要做到這幾點,首先就需要有嚴格的軍紀。

但是吳佩孚駐守湘南的時候,隻是第三師的師長,下轄的也就是幾個旅,雖然還有一些部隊歸他節製,但畢竟不是他的直轄,所以多少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隨著吳佩孚的官職不斷上升,他所管轄的部隊數量也就不斷上升,據說到其虎踞洛陽的時候,巔峰期的部隊人數曾達到數十萬人,但這個時候的吳佩孚,還是對所部嚴格要求,就有些管得太寬了。這個時候吳佩孚固然已經晉升為“大帥”,但另一方麵下屬的翅膀也逐漸硬了,以前對他們指手畫腳也就罷了,如今還要事事約束肯定就有人不願意,一來二去,吳佩孚也就落下了“驕傲自大”的名聲。

如果要為孫傳芳的蛻變史找一個說法,不如說是整個北洋係的風氣使然。因為中央政府沒有錢,所以各地軍閥都在搜刮民脂民膏,人家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好不容易傍上了吳佩孚這棵大樹,卻隻能看著別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在這裏勒緊褲帶苦苦度日,內心自然不平衡。吳佩孚倒是可以給自己“四戒”,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跟著他戒。所以,他的手下固然有劉玉春這樣的慷慨之士,但更多的舊將幕僚,最終還是在他兩湖戰敗之後離他而去。

吳佩孚之所以坐視王占元戰敗而不理,首先是湖北對直係來說位置關鍵,既是南北要衝,又是“湖廣熟,天下足”的天下糧倉,王占元這個人隻知橫征暴斂,軍隊戰鬥力弱,在吳佩孚看來,根本不配掌握湖北這樣重要而又上佳的地盤。所以根本不用趙恒惕派湘軍入鄂,吳佩孚就已經有驅逐王占元的打算。其實,除了對王占元的反感和對湖北地區的重視,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吳佩孚“武力統一”計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他掌握的地盤越大,就在統一事業中占據的優勢越大,在直係中也就更具有話語權。所以,與其說坐視王占元戰敗坐收漁利影響了孫傳芳,不如說吳佩孚擴張勢力的計劃影響了孫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