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奉係陰影下的直係(3 / 3)

(三)

吳佩孚所鼓吹的“武力統一”和段祺瑞說的“武力統一”最大的不同,是段祺瑞是仰仗北洋軍閥來完成這個計劃(也可以說皖係),但吳佩孚是準備以一己之力來完成,他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版圖,就是為了能夠不斷占領其他軍閥的地盤,最終完成對中國的統一。其實,秉承“武力統一”思想的人,當時最重要的是徐樹錚(並非段祺瑞)、吳佩孚和孫中山,隻是吳佩孚和孫中山都較為傾向於靠自己的武裝來完成這項事業,隻可惜始終無法突破軍閥政治局限性的吳佩孚,其部下的將領也多是烏合之眾,而且在素養和戰鬥力上與北伐軍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加上北洋軍閥的爾虞我詐、貌合神離,大戰當前他們卻仍然在為自己的蠅頭小利斤斤計較。

在軍閥割據的亂世,靠憲法和和談解決問題根本就是理想主義的想法。孫中山先生最早就秉持著這種想法,結果除了被南方軍閥逗著玩,革命黨連一個地盤都沒有占據,後來幡然醒悟之後,建立黃埔軍校,培養國民革命軍,終於由接手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完成了中國名義上的統一。徐樹錚、吳佩孚和孫中山三者相比較,是一個遞增的趨勢:徐樹錚首先想到的是跟外國借錢,有了錢就買槍炮、強化軍隊,然後聯合皖係軍閥幹掉其他的北洋係和東南係;吳佩孚比徐樹錚要先進一些,他想到的是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靠吳氏自己的兵馬南征北戰、統一河山;而孫中山先生則比前麵兩位要高明一些,他想到的是組建一支有共同信仰的部隊,然後北上擊敗北洋軍閥,完成統一。

這三種想法相對比,吳佩孚的想法可以說是舊式軍閥統一思想的最高境界。舊式軍閥因為其自身的特點局限,使他們的思想沒有辦法取得意識形態上的突破,所以到吳佩孚這個地步,其實已經是到了極致。孫傳芳無疑也受到了吳佩孚這種“武力統一”思想的影響,亦認為吳佩孚的這種思想是作為舊式軍閥最為可行的方案。所以孫傳芳占浙江,驅逐奉係奪取湖北、江西、安徽,然後又聯手周蔭人組成五省盟軍,也是在循著吳佩孚的路線前進,而且,為了完成這條路線,就必須不斷占領其他軍閥地盤的這一點,孫傳芳也和吳佩孚取得了一致。孫傳芳和吳佩孚的不同之處在於,孫傳芳並沒有受到封建士大夫思想的影響,他的骨子裏沒有舊式文人的孤傲勁兒。

孫傳芳做到五省聯帥之後,依然保持著做第二師師長時的低調和內斂。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兵敗之後,在江湖上漂泊,到查家墩雖然風雲再起,但早已不複當年的威風,部下除了靳雲鶚,大多數都是外強中幹、沽名釣譽的人,連張作霖也不再視他為勁敵,而將槍口轉向馮玉祥。但盡管如此,孫傳芳依然對吳佩孚畢恭畢敬,吳大帥的旗子方在武漢立起來,孫傳芳就急忙致電恭賀,稱呼吳氏為“我帥”,甚至以五省聯帥之尊俯首稱臣,“傳芳不敏,願執鞭以隨其後”,與那個厲兵秣馬連挫奉軍的孫傳芳判若兩人。但是,這就是孫傳芳,能屈能伸,能退能進:既有吳佩孚的治兵之嚴,亦有曹錕的處世之圓。

當北伐軍長驅直入,東南戰敗,吳佩孚退回河南。雖然兵敗如山倒,卻不肯屈尊向張作霖求援。孫傳芳雖然也接連兵敗,但尚且握有東南三省,卻對張作霖俯首帖耳,完全一副跟班的架勢。對孫傳芳來說,誰當老大,誰當魁首,誰當炮灰,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就是要有地盤,要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翻看孫傳芳前半生的征戰史,從攜手周蔭人進入福建開始,他就一直努力掌握主動。孫傳芳知道在福建周蔭人容不下他,而他自己恰又羽翼未豐,於是主動離開福建進入浙江。換成是吳佩孚就不一定會這麼做,齊燮元正在和盧永祥交手,吳氏不會做乘人之危的事情。後來馮玉祥和張作霖交戰,郭鬆齡忽然倒戈,張作霖命懸一線,有人勸吳佩孚趁機北上坐收漁利,結果被吳佩孚否決了,他要靠自己的實力取得江山,不靠趁火打劫。

但是說到底,孫傳芳終究還是不如吳佩孚,他是吳氏的升級品,卻從未被冠以“最強者”的名聲。吳佩孚是典型的舊式軍人,一言一行都以舊式軍人的典範關羽、嶽飛為榜樣,以清廉和忠義自命,雖然其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但確實是有信仰的,有著明確的思想指引。孫傳芳論手腕要強於吳佩孚,但沒有清晰的指導思想,尤其是對軍隊的思想管理很鬆懈,所以孫傳芳部隻能打順風戰,一旦戰爭風向發生變化,很快就會崩潰,並且孫傳芳的部將中,也沒有如劉玉春那般的勇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