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黑水卷:摩訶衍第壹道奏表1(1 / 3)

臣沙門摩訶衍言:

老衲愚鈍,學識簡陋,曾聽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人皆有佛性,但佛性需要啟蒙,否則,它們如同深藏大地中的珍寶,若不挖掘,永遠不會自現。同樣,吐蕃人皆有佛性,以前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因此,自先聖王鬆讚幹布讚普始,佛蓮一入蕃地,即開善花,結善果,赤德祖讚性情光明,助推給力,佛教由此蔚然成風。早在衍之前,原新羅王子、金和尚無相禪師自蜀地輸禪宗入藏地,其後,無住得法衣,禪燈續燃,其語錄被譯作蕃文,法句“不想是戒,不念是定,不生幻心是慧”在訟割、章蹉、勃宕漫、敦煌等地廣為流傳,販夫走卒,皆耳熟能詳。陛下曾遣使入唐請派高僧赴蕃說法教化,良琇、文素等名僧先後到邏娑。至於將士出征,請來的僧尼何止千百!

陛下求賢如渴,一心向佛,令人感佩。是故,臣在敦煌得陛下詔令,不顧年老體弱,晝夜兼程,拜詣金帳,朝夕回答讚普及王族內外垂詢。之後,又踐行聖意, 不辭行苦,輾轉訟割、章蹉及勃宕漫之深山幽穀草原田野,播撒王恩,弘揚禪法。雪域淨地民眾根器犀利,悟性超群,響應者日隆,取得令人欣喜之成果。

臣於弘法旅程中不斷收到漸門巴代表與頓門巴代表論爭實錄,發言者上及讚普、王妃,中及僧大德、大臣、元老、豪貴、名流,下及信徒、士兵、侍從、誌願者代表等,內容詳備周全,情節細膩切實,令人感佩。臣發現,益西旺布、達摩麽袛、吉祥妙音、阿嗜尼發言筆錄而外,其他筆錄字體、文風似曾相識,倍感意外。臣推測其大概出自陷蕃唐人之手;且斷定其中至少有八名書寫者曾為唐官,為求高升,發願抄經,然目標未達,卻羈縻王庭,豈不悲哉?另,根據這些零零散散筆錄材料,頓漸之爭並未在上次辯論後立即了斷,倒愈演愈烈,卷入人群越來越多,導致官不官,民不民,商不商,女不織,盡陷空談,或死記硬背佛教名號,何益於事?此誠令臣萬分焦慮,不堪擔憂。

為吐蕃王國祥和安寧計,臣特上表,陳述己見。

臣當年俗身胎生為赤香國王子,本來可王、可官、可將、可民、可商、可牧,緣何投身佛門?初因乃是三歲時,吐蕃讚普聽信苯教師巴金香貢貢預言,說臣將使佛教在蕃地盛行且威脅王室安全,便毫不猶豫下令:凡二月初二出生之孩,不分男女,全部拋棄至蕃境外,喂狼。小勃律作為吐蕃邦國,也得遵守詔令。臣被交給商隊,帶到敦煌。執行命令者的目的地是野馬泉,由於以“野馬泉”為名的地方有多處,他們發生分歧,激烈爭鬥。忽然,天空電閃雷鳴,暴雨突至,他們看見駝轎中有條巨蟒蠕動,聽見空中傳來白毛雄獅的吼聲,驚慌失措,遂將臣遺棄於鳴沙山,匆匆離去。臣落地後,帶動鳴沙巨響,滾向月牙泉。如果不是蘆葦叢中躲雨的二十二隻野鴨冒險出來搭建鳥巢,臣必死無疑。因此,多年來,臣能夠與所有交頭接耳的野鴨親密無間,進而對一切生靈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天晴後,捕鳥少年發現鳥巢和臣,帶到市內,曬給路人看,各種傳說隨之產生,臣變得炙手可熱。粟特樂舞團擬收做演員,某商主欲收做義子,某駝戶欲收做吉祥物,某高官欲收做書童,某薩滿師欲收做弟子……當一名自稱為“黑臉葛哈達”的行者提出要重金收購時,臣從他陰森目光與邪惡氣息中感受到某種深度恐懼,不由得血管擴張,汗毛倒豎。由於競爭激烈,拍賣開始了。叫賣聲連續三天三夜,臣隻聽見黑臉葛哈達說的話:“你曾經與可愛的吐蕃王子玩耍,你們出生日期相同,如今,你愛戴的吐蕃王子病入膏肓,大食、印度最優秀的醫藥師都束手無策,我打卦的卦象表明,隻要把你作為替身獻給天神,王子就有救了。你忍耐一下,就要殺你了!”臣覺得有人拽腿,有人抓手,有人打開胸腔掏出五髒……忽然,一聲震耳欲聾的金屬撞擊聲之後,捕鳥人宣布臣歸於敦煌富六代少年曇曠。但臣始終看見黑臉葛哈達在眼前晃悠,他拿來各種靈器,排列到兩個供台上,然後將臣綁在有三節竹節的竹竿上,在左腳上寫“讓”,在右手上寫“讓”,在左手上寫“康”,在額頭上寫“嗡”,在心髒位置寫上臣的名字、家族名稱、年齡、百年不遇的滂沱大雨等信息。臣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緊張,窒息。少年曇曠見狀,恐出意外,把臣舍崇教寺。幻象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