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黑水卷:摩訶衍第壹道奏表1(2 / 3)

這段記憶卻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明晰。臣曾試圖尋找赤香國,無人知曉。臣在修行中漫遊,在漫遊中修行。青年,立誌訪學天下名僧,有次過龍城,適逢大青牛發飆撞壞囚徒阿嗜尼駝轎,因此得知,龍城大商主黑臉葛哈達專門為苯教師專供祭祀活體,且根據“送贖身”需要,對所控幼兒冠以各類“王子”名號,掩人耳目,逃避關卡盤查。阿嗜尼乃是一侏儒,由於身上生有遊移不定之變色大痣,被吐蕃大苯教師巴金香貢貢重金訂購,將於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啟程送往蕃地。因為大青牛偶發事件,阿嗜尼失蹤。後來,臣得悉其曲折經曆及種種傳聞。多年會,再次相遇敦煌,臣已進入暮年,而阿嗜尼依然如昨,似乎歲月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跡。其時,敦煌道徒擬請他入教,作為養生之範本。阿嗜尼幡然醒悟,看破紅塵,入頓門潛心修習禪宗,了斷煩惱。

在此,臣鬥膽陳述一事,冒犯聖王了!但既入佛門,豈能以野馬陽焰迷惑本性?

讚普出生前某年,苯教師巴金香貢貢打卦顯示,陛下出生七日後須送贖身,且宰殺一千頭犛牛、一千隻山羊、一千隻綿羊,施行苯教儀軌,用肉作獻供。否則,王子將染重疾而亡。當時,先聖王將信將疑,陛下聖母金城公主堅決反對殺生。王廷雖然支持巴金香貢貢的大臣人數占絕對優勢,先聖王不得不聽從苯教師安排。他們按照儀軌尋找到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贖身尚修羅……這一切及以後諸事(包括巴金香貢貢、黑臉葛哈達等苯教師的名字、家族及種種糗事),陛下肯定聞所未聞。因為,先聖王為防止走漏消息,采取超級保密措施。

金城公主直到去世也不曾知曉那些糗事。

仁慈善良的陛下啊,您天生慧根,本性慈悲,早年耳聞目睹苯教師徒荼毒生靈、禍害萬端之惡事,心生憐憫,善根萌發,開始向佛,又驅逐苯教師,興建寺廟,從唐朝、印度、龜茲等地延請高僧大德宣傳教義,講學弘法。其後,雖因邊境糾紛不時與周邊鄰國發生戰事,但禮拜佛教之善趣,從未改變,此乃吐蕃民眾之樂事,雪域牛羊之福音!然而,漢地佛教入蕃之初,就受到苯教徒及印度佛教師百般抵製,尤其對漢地禪宗,時時存在剿滅之心,令人痛惜。如果說佛教與苯教對立,乃是殺生與放生難以相容。印度佛教何以不遺餘力、處處詆毀漢地佛教,直至爆發出近年來沒完沒了的頓漸之爭?細查之,乃是印度佛教師利欲熏心,羨慕嫉妒恨所致,此類情況,待臣一一備述。

禪宗渡人,從不墨守陳規,死搬教條,而是根據受眾根器情況,或施以漸悟之法,或教以頓悟之法。將漸悟、頓悟對立起來,沒必要,也不可能。四季更替樹木成長,豈能一日迅速完成?消亡寂滅,通常也是漸變過程。由於各自因緣,例外常常發生。中亞、西域、河西等地之綠洲,有的延續千年,有的則持續百年、數十年甚至幾年,何也?主因是水係變化。大河改道,土地隨之幹涸,花草樹木旱死,人畜不得不遷移他處。這個過程,有漸變,也有頓變。另外,莊稼樹木經過農夫日積月累的辛勤耕作,終獲豐收,此乃漸變結果。然而,有時莊稼成熟之際,遭遇雹災,顆粒無收,這算不算頓變?兩者狀況,互相包含,相依相存。沒有漸變,農夫耕耘何須日出而作,持續不斷?沒有頓變,禾苗果樹永遠停留在一種狀態,如何會有發芽、抽葉、開花、結果、飽滿?由自然萬物考察,頓漸之諍,毫無必要。

從社會人生情狀來看,也是如此。

雪域聖王鬆讚幹布曾以窮波·邦色叔則為大相,然窮波謀叛未成,自殺, 祿東讚繼為大相,竭忠盡智,力助讚普,使吐蕃逐漸強大。與此同時,祿東讚長子欽陵西擾突厥,攻占唐安西四鎮,敗薛仁貴於大非川,噶爾家族把持軍政,權益日大。赤都鬆讚普以狩獵為名,征伐欽陵,殺其黨二千餘人。欽陵自殺於訟割,其弟讚婆率部千餘人降唐。臣在訟割遇很多“頓漸疑惑症”患者,他們常常表現為動靜兩種狀態,靜時呆若木雞,長久凝望某處。動時叫囂大奔,盲目亂撞,卻不知跑向何處。經了解,這些精神錯亂者先祖乃是祿東讚、欽陵、讚婆等所部之吐蕃、吐穀渾、突厥、突騎施、漢地混血族、南詔將士,欽陵自殺、欽陵黨徒被殺、讚婆等人投唐後,盡管赤都鬆讚普多次發詔赦免安撫無辜餘眾,他們仍惶恐不安,終致“頓漸疑惑症”,且遺傳後代,爆發出來更激烈,令患者及親屬痛苦不堪。臣於訟割多次親臨大奔場麵, 其情可憐,其狀悲慘。此類情狀與陛下曾在野馬南山所觀瞻之尚修羅軍潰奔相比,過之而無不及。當年,吐蕃大軍圍堵敦煌,將總攻,卻發現前城內濃霧籠罩,塵土滾滾,野馬般四處奔襲。尚修羅大驚失色,連聲高叫:“上閻朝當了,快快撤往野馬南山!”由於塵徒霧霾聲聞雜音遮蔽,陛下恐怕無法看清大奔者萬端驚慌絕望之表情,臣則親曆其中、裹挾其中、感覺其中,心生憐憫,遂在昔時欽陵曾經使用的多處盟台集眾,根據癡迷者具體症狀,施以頓悟治療法或漸悟治療法,或兩法兼施,效果奇佳,患者得以破除迷障,恢複健康常態。由此,對臣宣講禪宗教義及修習法深信不疑,訟割周邊的“頓漸疑惑症”患者趨之若鶩;或築盟台,翹首以待。尤其令臣感奮的是,乞奢彌屍、毗磨羅、臥輪、降魔藏、周達來、哈華華、蒙達錯、蒙尚結等重症患者痊愈後沒有退歸牧場享受安樂,心甘情願追隨臣,撫慰其他患者。其中,臥輪、降魔藏、乞奢彌屍、毗磨羅等表現尤其突出,究其由,前兩者曾為隨弘化公主入吐穀渾的禪師,為欽陵部屬所俘,編入軍籍,被迫參加過大非川等著名戰役。而乞奢彌屍、毗磨羅先祖出於娘、韋顯族,曾追隨欽陵、讚婆南征北戰,功勞顯赫。由於偶發事件,精神奔潰。臣偶遇之,關懷備至,循序化誘,終使他們開悟,決然入頓門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