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責任心讓他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提高,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一個人如果要想贏得別人的敬重,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首要的就是應該勇敢地承擔起責任。雖然你可能憑借父母的關係和其他背景獲得工作的職位,但卻換不來別人的敬佩和仰慕,除了勇於負責,沒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獲得尊重和威望。
有一家大型汽車製造公司的車間主任,手下管著一百多位安裝技工。有一次,他帶著幾名員工安裝一輛高級小轎車。安裝完畢,恰逢總裁和他的幾個朋友到車間巡視,其中有一位發現了這輛小轎車安裝上的失誤,因為總裁在場,車間主任怕自己挨訓,當時把責任推給了他的下屬。總裁一看他這種做法,勃然大怒,當著全車間的人,把他訓斥了一頓。
一個人即使有很高職位,卻不敢承擔責任,喪失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就會遭到他人的輕視和離棄。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有他能夠勤奮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支持。所以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努力讓自己成為勇於負責的人,你就會獲得無窮的精神財富,贏得同事的尊重和領導的賞識,從而把自己工作的精神推到新的高度。
3.養成對工作負責任的習慣
勇於負責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工作精神,我們要學會從責任的角度入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一直保持清醒的認識,努力培養自己勇於負責的工作習慣,隻有這樣才是成功的最佳方法。一個人要培養勇於負責的習慣、勇於負責的精神,說到底就是一種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做到底、做成的態度。
在香港一家電腦銷售公司裏,由於業務需要,領導讓兩個人去做市場調查,看看供貨商那裏電腦的具體情況。
第一個人十分鍾就回來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去市場上調查,而是向同事問了一下供貨商的情況,就到領導那裏做了彙報。兩個小時之後,第二個人才回來彙報。原來,這個人有一個工作習慣,無論什麼事,都要做到仔細、負責。這次也一樣,他親自到供貨商那裏了解了電腦的數量、價格和質量,根據公司的采購需求,把供貨商那裏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做了詳細的記錄,並和供貨商的銷售負責人取得了聯係。就在他返回途中,他還去了另外幾家供貨商那裏了解一些相關信息,並且將這幾家供貨商的情況做了詳細的比較,製定出了購買方案。
第二天公司開會,第一個人被老板當著大家的麵訓斥了一頓。而第二個人,因為恪盡職守,工作責任感強,在會議上受到老板的大力讚揚,並當場給予了獎勵。
“好習慣能成就事業的好結果,壞習慣會造成事業失敗的壞後果”已故的香港商業風雲人物霍英東這樣理解習慣對於工作的作用。習慣可以決定成敗,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應首先靜下心來,然後腳踏實地地去做。工作中,你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你就會在那裏看收獲成績。隻要你是勇於負責的人,隻要你是認認真真工作的人,你的一切都會被大家看在眼裏,你的行為就會受到領導的讚賞和支持。所以對工作負責的好習慣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養成的好的習慣之一。養成對工作負責的習慣,是每個人必須要做到的。
4.每項工作都付出100%努力
比爾?蓋茨說:“如果隻把工作當作一件差事,或者隻將目光留在工作本身,那麼,即使是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你依然無法持久地保持對工作的熱情。但如果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看待,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當一個人視自己的事業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神聖,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某一份工作中去,可以說沒有什麼做不成功的事。
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至誠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梁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用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敬業不僅意味著不畏辛勞、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著一種獻身的熱情與勇氣。如果一個人為了事業,可以不顧惜臉麵,甚至不顧惜生命,那麼,就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沒有誰能與之匹敵。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後,二話沒說,下農村去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每天他與老鄉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不足1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
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吳天明這樣評價說:“如果我們的專業演員都能下藝謀這樣的苦功,我國銀幕上虛假的表演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嗎?如果我們的電影創作者都能像藝謀那樣全身心地撲到事業上,中國電影還愁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嗎?”吳天明的這段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好的詰問。
與張藝謀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工作狂。一旦他在做一件事,一旦他在思考一件事,他可以不吃不睡連軸轉,而且又總是樂此不疲。
在拍攝電影時,張藝謀的工作精神讓許多人都佩服不已。白天拍了一天戲,晚上還要開會討論劇本,而第二天早晨在分鏡頭時,人們又會發現許多他自己新創作出的場景和對話。算起來,他每天至多睡四五個小時。而有了剪輯機以後,他每天在開完會後還要剪片,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這樣一來,他的睡覺時間每天實際上也就隻有兩三個小時了。
張藝謀最大的愛好就是侃藝術、侃劇本。在這一過程中,電影的基本創作思路和情節安排常常就敲定下來了。為了一個問題,他可以一夜不睡,與人侃個沒完。最常見的情形是,與他對侃的人都支撐不住而昏然入睡,而他仍舊精神飽滿。這裏,體力固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但若沒有熱愛藝術這一精神支柱,沒有誰能長期堅持下去,並創造出這樣輝煌的藝術成果。
張藝謀說:“我不想做穩穩當當高懸在天際的恒星,而寧可像一顆流星那樣,雖然轉瞬即逝卻全部閃出它灼目的光芒。”這就是張藝謀的人生觀,他要把生命與藝術創作聯係起來,並願意為了藝術而奉獻自己全部的智慧、熱情、精力,甚至生命。
從張藝謀的身上,我們不難讀出敬業精神的內涵。在他這裏,工作是一種責任,一種事業,一種信仰,一種追求,一種凝結著心血和夢想的藝術品。試想,當我們對一項工作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時,最終會一無所成嗎?
敬業,無疑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對此,愛迪生是這樣理解的:“事業心將你的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到同一個問題上而不厭倦。大多數人都在做事,從早忙到晚,也很努力。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在這些時間裏做很多事,而我隻做一件。假如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上,你們同樣也能夠成功。”
當今社會,轟轟烈烈幹大事、創大業者不乏其人,而能把普通工作當事業來幹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因為幹事、創業的人需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
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事業。改造自己、修煉自己,堅信隻有經曆痛苦才能鳳凰涅槃,這應當是我們永遠持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丟掉了這個,也就丟掉了靈魂:堅信了這個,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美麗的,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這樣一想,對工作就會投入,就會有激情,而激情將會使人活躍。
有一句話說得好:“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則有賴於今天的努力。”把工作和自己的職業生涯聯係起來,對自己未來的事業負責,你會容忍工作中的壓力和單調,覺得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並且從中可以感受到使命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