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清文化公司總裁運子說:
在我創業的最初階段我就要學會發揮自己的強項。當我開始學習新的管理方式時,我會發現我非常擅長某些事情,有些則較為欠缺。在這種情況下,我才真正地認識到我應該集中精力做自己所擅長的事,例如,我認為在一個公司裏,我應該去主管銷售,而產品開發則可聘請人來完成。當然並不是我自己就不能做這一塊,隻是我發現如果我參與產品開發,我可能連銷售也做不好,不僅銷售,可能我會失去很多思考的時間最後鑽到產品裏出不來,最後在繁忙的工作中丟失了自我,走向失敗。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就將工作重點放在市場營銷和服務上。為什麼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這是因為我開始經營了自己的強項,我自己認為我能夠做得比任何人都成功,而且我也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成功並做得很輕鬆。我還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然而,不要想當然地將發揮自己的特長想得過於簡單。自律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意識到自己正在沉陷於“享樂圈”。縱情享樂常常發生在我們想讓自己的事業和生活變得簡單、舒適。事實上,要想事業成功,我們必須不斷努力,並為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而不斷奮鬥。
從運子的經曆看,做你喜歡的事,往往是能做得最好的事情。
英國的猶太人大衛?布朗出生於1904年,父親經營著一家小型齒輪製造廠,一直以來經營都很慘淡,隻能賺取一點生活費。
雖說如此,可布朗的父親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人,他對自己的不成功總結了一句話:沒有找到自己最好的奮鬥目標,沒有把自己所熟悉的、擅長的事業選做自己的奮鬥目標。所以布朗的父親把自己的失誤作為教訓,並嚴厲地教育布朗,千萬不要犯自己所犯的錯誤,走上一條不屬於自己的事業。
為此,他一方麵嚴格要求布朗勤於讀書;另一方麵。每當節假日就讓布朗到廠裏去參加勞動,與工人們一樣的工作,絕無特殊照顧。
布朗在父親的教育下,在工廠裏磨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養成了艱苦的奮鬥的精神,熟悉了工業技術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但布朗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不是自己父親的齒輪廠,而是利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往賽車生產這個目標奮鬥。
他通過觀察,發現當時的社會對汽車的使用已達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預感到汽車大賽將會成為人們的一種流行娛樂。
就這樣,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立了一家大衛?布朗公司,不惜重金投入,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搞設計,采用先進技術設備進行生產。
1984年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汽車大賽中,布朗公司生產的賽車一舉奪冠,公司也因此一舉成名,從此布朗走上了發跡之路。
從這個故事當中,也許我們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真正值得我們在意的是,我們要明白我們需要設計自己的人生,不僅僅包括我們的事業,也包括我們的生活乃至更多,它會使我們對現實有更清醒的認識,對未來有更執著的追求,人生的很多真諦就是在這樣的磨煉中頓悟的。也許將來我們不會成為比爾?蓋茨式的人物,但隻要我們為自己的目標付出最大的努力,人生的無悔也就在於此吧!
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事業上的體現,而在於所擔負的那份責任。老板們知道:世上高明人多,聰明人多,但富有者少,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走才造成心靈的累。隻有知道往哪兒走才算聰明,隻有馬上走並堅持到底才算成功,而在尋找這種走的過程中,就會使人開始變得煩躁、疲憊、焦慮、失眠、緊張、憂鬱、彷徨……
更多的是勞累。企業家知道當老板很累。老板作為一個企業群體的代表,其精神壓力是員工無法體會的。員工累了可以歇下來,工作不滿意可以跳槽,年齡到了可以退休,受了委屈可以哭泣,老板卻不可以。他就像一部“永動機”,對企業不能有絲毫懈怠,有苦、有淚也隻能封存在心裏。
為什麼會這樣?企業是一支特殊的部隊,老板是這支部隊的將軍,上千的人跟著你,將軍一個眼神會使部隊振奮,也會使部隊崩潰。員工把寶貴的年華托付給你,把家人幸福托付給你,迫使你振奮,率領大家奔向成功目標。當了老板不算完全成功,而是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既多了一份壓力,也多了一份動力。做了老板如同一個剛拿了駕駛執照,缺了堅忍不拔的毅力,缺了報效祖國的精神,缺了德才兼備的素質,缺了健康心理的承受能力,即使給你一艘“泰坦尼克”,不撞冰山也照樣沉沒。
其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使活上100歲,在曆史的長河中成功與失敗也是共同存在的。但二者之間有著相互的關聯,好比當我們知道往哪兒走時,成功也就成為可能;當我們不知道往哪兒走時,辦企業與著書立說往往就失去了意義;當辦企業的人與著書立說者不知道怎麼走,甚至是不敢走時,失敗就呈現在了他的麵前,對此付出的勞動價值就會付之東流。
宋朝弟說:“現代的年輕人辦事,往往做到70%就停滯,甚至放棄,這是對自己的背叛。”其實,好多時候,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走才背叛了自己,雖然有時造成這種背叛的因素不在於你,但莫忘了“一切事在人為”。當你竭盡全力去尋求新的契機時,如果能夠做到盡心盡力地為了一件事去努力,去奮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當竭力將生命演化到追求中時,就一定會夢想成真,要迎接生命,就要樹立目標。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一句精辟的話:“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一位企業家說:“痛苦反思,是為了重新獲得麵對未來的資格。”如果一個人能始終不渝發揮著自己的強項,那麼,這個人的人生就是輝煌的。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在麵臨各種挑戰時,永不言敗,永不放棄,那麼他的選擇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他的選擇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所以說,隻要我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強項,就能夠釋放出自己內心的能量,就會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輝煌!
2.選擇自己擅長的工作
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笨的人,也會在某些特定的方麵有傑出的才能。柯南?道爾作為醫生並不出名,寫小說卻名揚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賦與素質,如果你選對了符合自己特長的努力目標,就能夠成功;如果你沒有選對符合自己特長的努力目標,就多少會埋沒自己。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於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從自己的長處開始做起。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隻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和想法,那麼就很不準確,有很大的盲目性。歌德一度沒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樹立了當畫家的錯誤誌向,害得他浪費了10多年的光陰,為此他非常後悔。美國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為短小精悍的女人,結果走了一段彎路。後來幸虧經紀人的引導,她重新根據自己身材嬌小、個性鮮明、演技極富彈性的特點進行了正確的定位,出演《鋼琴課》等影片,一舉奪得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奧斯卡大獎。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那些成大事的富有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才智高低,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一位知名的經濟學教授曾經引用三個經濟原則做了貼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發展策略一樣,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自己專長的事,才會勝任並感覺愉快。
第一個原則是“比較利益原則”。當你把自己與別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
第二個原則是“機會成本原則”。一旦自己做了選擇之後,就得放棄其他的選擇,兩者之間的取舍就反映出這一工作的機會成本,所以你一旦選擇必須全力以赴,增加對工作的認真程度。
第三個原則是“效用原則”。工作的成果不在於你工作時間有多長,而是在於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才能得到適當的報償與鼓舞。
成功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而成為大家羨慕的富有者。
在現代職場上,有些人打拚了多年,卻依然碌碌無為,看不到一點成功的跡象。不但他們自己,連別人都覺得,憑他們的能力和努力,也該有一番成就了。
因為他們幾乎都沒有將自己的才幹用在最有把握的工作上,也就是說沒有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把才幹用錯了方向。
你撇開了自己最擅長的工作,無異於拋棄了你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在你不擅長的工作上,即使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克服了自己的弱點,至少也不過使你得到一個業餘專家的地位而已。
所以,你要想在職場中成功,就要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不然,你看起來正向成功積極邁進,實際上是南轅北轍,沒有認清自己真正的才能和限度。
要想做最擅長的事,你必須認清自己真正的才能和限度,也就是說你具備的才能最適宜幹什麼領域內的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你成功的限度是什麼。既不要輕視自己,也不要看高自己,給自己做一番誠實的評價。如果你對自我評價有點不自信,可以谘詢專家、親人或者朋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聽從於心靈的需要,因為你對某項工作表現出來的熱情,以及由此挖掘出的潛力,任何人都不如你自己清楚。
侯世光從小就心靈手巧,念初中時,他上工藝課,工藝老師發現他做出來的木工成品很突出,就對他說:“你將來可以嚐試往這個方向發展。”沒想到就這簡單的一句話,竟然決定了侯世光一生的際遇。
初中畢業後,侯世光麵臨選擇,由於家境不好,家人考慮到以後的就業問題,希望他念職業學校,畢業後盡快幫助改善家境。侯世光想起工藝老師的那句話,又對自己表現出來的才能充滿信心,所以決定做一個木工師。於是他進入了私立職業學校就讀。
高中三年,侯世光刻苦攻讀,曾以學生身份參加“第一屆全國技能競賽”,擊敗了許多職業選手,獲得銀牌。畢業時拿到了“三冠王”的榮譽——操行、學科、技術三項,都得到了全校最高分。
高中畢業後,侯世光進入工廠做事並擔任教授助理。後來再度參加技能比賽,一舉摘下金牌,並當選國手,到西班牙參加國際技能比賽,打敗了其他國家大多數選手,獲得了家具木工職類銅牌獎。
侯世光比賽連連獲獎,但他並沒有自滿,反而認為自己應該更上一層樓。於是他決定繼續深造。爾後,他走進師大,又輾轉赴美國密蘇裏大學、愛荷華大學進修,最後終於拿到愛荷華大學工業教育科技博士的證書。
從木工搖身變成科技博士,侯世光的成功說明了:認清自己真正的才能,在自己擅長的工作上開拓進取,終究會獲得成功。
歌德曾經這麼說過:“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分,當這些天分得到充分的發揮時,自然能夠為他帶來極致的快樂。”職場之中,如果你也希望不斷體驗到這份快樂,那麼就要從自己的長處著眼,抓住機會充分發揮這份優勢。如果你丟開自己天賦的優勢和才能,在不擅長的領域尋求發展,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就像在泥潭裏掙紮一樣,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麵對失敗,你也許會說,“我實在是太平凡了,根本沒有什麼特殊才能。”千萬不要這麼認為。世界上每個人的出身雖然有些不公平,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長的領域,以及脫穎而出的能力。而你之所以有這種想法,關鍵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兒,長期使它處於閑置狀態。總之,你在了解了自己的特長,並懂得發揮之道後,相信你很快就會綻放出最亮麗的光芒。
3.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現實中,許多人的能力不可謂不高,時間不可謂不多,然而,他們的工作進度卻依然遲緩,完成任務的效率依然不如人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究其原因,就在於個人定位出現偏差。個人定位不準確,是導致一個人才華橫溢但效率極低的直接原因。
有這樣一則故事:某工廠的一台機器因丟失了一個螺母無法運轉,影響了整個生產進程。
老板心急如焚,便對維修工說:“你必須在兩分鍾內讓機器恢複運轉。”
維修工拍著胸脯打保證:“放心吧,老板,兩分鍾換一個螺母,這還不是小事一樁。其實連一分鍾都用不了。”說完,拿著扳手、鉗子等工具和一大鐵盒型號各異的螺母來到那台機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