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創造財富就是找到一個有效的致富路徑的過程。沒有足夠敏銳的眼光發現這一點,你就會失去很多發財致富的機會。隻有找到有效的致富路徑,你才能從平凡走向卓越,成就自己的人生。
人們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黃金,於是在當時出現了一股淘金熱潮,成群結隊的人跑到加利福尼亞州去挖黃金。在這個淘金隊伍中還有一位叫李維斯的人,他是跟著兩位哥哥遠渡重洋,加入到加利福尼亞的淘金隊伍中的。然而,現實並非李維斯想象的那樣,加利福尼亞州不是遍地是黃金,而是遍地都是淘金人——看來靠淘金發財太難了!
有一天,一位來小店買東西的淘金工人和李維斯聊天時說:“你這兒的帆布質量不錯,如果做成褲子,很適合我們這種人穿。你知道,我們現在穿的工裝褲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如果用帆布做成褲子,一定很結實,很耐磨……”
聽到這裏,李維斯取出一塊帆布,帶著這位淘金工人來到了裁縫店,讓裁縫用帆布為這個工人趕製了一條短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帆布工裝褲。帆布短褲一生產出來,就大受那些淘金工人的熱烈歡迎,大量的訂貨單雪片似的飛來,李維斯一下子成為牛仔褲大王,並迅速成為一個富豪。
很多人相信這樣一個道理:成功在字典裏的解釋不是唯一的,那相應它的定義也應當是多元化的。這就是說: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隻要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收獲,那他就是成功的。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成功更大,哪一種成功更有效,因為我們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我們的生活也是多元化的。一個人不可能隻擁有值得人們稱讚的工作就能夠生活的好,要想生活得幸福,就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和正確的心態。就像李開複在他的書中所說的一樣:“我並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準之一,但同樣有價值的成功標準還有許多種,不能因為強調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片麵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麵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忘記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種:它可能是創造出了新的產品或技術,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學術成果,還可能是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的生活方式——條條大道通羅馬的成功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反過來說,既然成功可以是多元化的,那麼在這多元化的路徑中,總有一條是最有效的,我們要找到最有效的致富路徑,在成功的道路上才會事半功倍。
很顯然,正是史玉柱找到了最有效的致富路徑,才使得他快速從平庸中富起來,從失敗中走向輝煌——他的富有,為一個曾經失敗的人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板。
命運點撥
1.失敗是遊戲的一部分
人們從小就喜歡做遊戲,遊戲本身,就是在不斷戰勝挫折與失敗中獲取的一種刺激與快樂。假如沒有挫折和失敗,再好的遊戲也會索然無味。人生就如一場遊戲,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隻要不是致命的錯誤,就是一種珍貴的成長經曆。
在一般人眼中,張瑞似乎一直都走在失敗的道路上。上小學二年級,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他數學居然沒有及格。家長找老師了解情況,數學教師搖著頭說:“張瑞似乎對數學天生不感興趣。”末了還加一句,“數學學不好的孩子一般都不聰明。”麵對老師的無奈與家長的失望,張瑞稚嫩的心靈中第一次有了“我很笨”的印象。在中學,他效仿笨鳥先飛,埋頭苦讀,終於考入了大學。勤勤懇懇的他更加刻苦,試圖以四年後的研究生考試去實現他的理想。但是命運之神沒有垂青於他,在關鍵的三天考試中他病倒了。雖然學校破例在他的病房專門為他開設考場,但是病魔的折磨沒能使他逃脫落榜的厄運。
考研失敗,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他放棄了繼續複習,開始找工作。由於缺乏交際能力,沒有社會實踐經驗,他四處碰壁,最後一所小型的研究所接收了他。他以為能大幹一場,但一走上工作崗位,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資金的匱乏、設備的落後、機製的老化,使得他根本沒有搞研究的可能。整日裏無事可幹,研究所就如同一個沉悶的鐵籠子,套住了張瑞。有時,張瑞也想辭職不幹,可高額的違約金、沉重的家庭負擔使得他隻能“心動”,不敢“行動”。為了讓父母寬心,他控製自己不去產生某些“極端”的想法和采取某些驚人的行動,但他時常認為自己失敗極了。
什麼是失敗?失敗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不是對人格的宣判,不是永恒的狀況,不是致命的錯誤,也許是一種必須的成長經曆。
托馬斯?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失敗是一種強刺激,對有誌者來說,往往會產生增力性反應。失敗並不總是壞事,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麵對失敗,不能失望,而是要找出問題的症結,尋求進取之策,早日達到成功的目標。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
(1) 缺乏交際才能。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交知識往往比學術才氣更為重要。具有高度社交能力的人也許並無什麼才華,但直率、隨和,容易相處,會深得大家喜愛。交際能力差的人卻正相反,他們脾氣暴躁,反複無常且不負責任。有人說,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隻有一個區別:成功者正直並且能理解他人。人天生擁有一定的智力,但社交智慧卻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社交智慧就像法規一樣,是可以學的。
(2) 不敢全力以赴。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失敗留下的揮不去的陰影,他們不敢舍身冒險,其實這樣反而增大了失敗的可能性,也就失去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他們也許不會出現在失敗者的隊伍裏,但也不能遂其所願,是“潛在的失敗者”。潛在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要想成功,心中首先要有一個成功的自我,讓這個成功的內心形象時刻相伴。
(3) 躊躇不前。你明知應該行動,卻不願去邁步。你或許感覺自己將被提升,或許感到情況會惡化。理智告誡你必須改變自己,而你卻不能。恐懼使你躊躇不前,你等待什麼,連你自己都不清楚。心想:該來的總會來,想躲也躲不了,這是天意。你把你的前途交給了上天來決定,即使失敗了,也是你自己的選擇。躊躇不前通常不會導致明顯的失敗,而是“潛在失敗”的主要原因。它使你感到缺乏意誌,無力駕馭自己的生活,這種感覺助長了內心的失望。
有人問一個小孩是怎樣很快學會溜冰的,那小孩回答說:“我就是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然後再爬起來,就學會了。”個人成功,人類進步,實際上都有這樣一種精神。跌倒不算失敗,跌倒了爬不起來,才是真正的失敗。
許多人要是沒有遇到失敗,就不會發現自己潛在的才幹,他們若不遇到極大的挫折,不遇到對他們內心深處的打擊,就不知道怎樣激發自己內部貯藏的力量。要考驗一個人的韌性,最好是看他失敗以後的行動。失敗以後,能否激發他更多的計謀與新的智慧,能否激發他潛在的力量,是使他更堅強,還是使他心灰意冷。愛默生說:“偉大的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最終克服障礙,以達到所期望的目的。”
有的人或許要說,已經失敗很多次了,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的。這種想法是自暴自棄!對意誌堅強永不屈服的人,就沒有失敗,隻是還沒有成功。無論成功是多麼遙遠,失敗的次數多的可怕,最後的勝利仍在他的期待之中。隻要有一點希望的火光,就能照亮整個內心世界。世間真正偉大的人,他們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失望,都認為那是在“增益其所不能”,這樣的人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人們玩遊戲時的心態是尋找樂趣,是帶著挑戰的心情去麵對遊戲中的困難與挫折。你麵對強大的對手,不斷地遭受失敗,但越是如此,你越發玩興十足。試想,倘若在生活中,也用這麼一種不服輸的心態,那麼失敗和挫折也就不會顯得那般沉重和壓抑了。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能將失敗與挫折當成一種遊戲,以便讓痛苦沮喪的心態超然快活起來呢?這樣做也許你會發現,失敗是遊戲的一部分,是走上最高處的一級台階。
2.不妨選擇第三條道路
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會遇到這種狀況——擺在麵前的隻有兩條道路:要麼這樣做,要麼那樣做。
但是,不管你選擇哪一條,都會有不好的後果和影響。
這實際上是出現了兩難的局麵。兩難問題是所有問題中,受限製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有利有弊,使你處於進退維穀的困境。
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當兩條路擺在你麵前時,學會選擇第三條。非此即彼的選擇,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對第三條道路的選擇,可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