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 看清時勢走對路(3 / 3)

有人曾經出了一個遊戲題目:如果把你關在一間沒有窗戶的很堅固的房子裏,再把門鎖好,不給你飯吃,不給你水喝,你如何從房子裏走出來。

許多人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合適的辦法,最後一個7歲的小孩子輕鬆地回答了這個遊戲,他說:“我不玩了。”

結果就這麼簡單。

出題的人總想讓別人按照他指定的思維方式去思維,沒想到小孩子卻來了個逆向思維:這個遊戲我不玩了,不就出來了嗎?

每個人要想開辟達到成功的第三條路,必須敢於打破思維的條條框框,敢於創新。

著名科學家諾貝爾曾說過:凡是能夠成功打破常規的人,都能在人生之路上贏得成功。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達到目標,隻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一種局限,不能突破自我。

小約克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外麵去觀看表演完的動物。小約克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爸,大象的力氣那麼大,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們不能掙開那條鐵鏈逃跑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地為兒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細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馴獸師聰明地利用了一條細鐵鏈就限製了大象。在工作中,是否也有許多無形的細鐵鏈在束縛我們的思維?而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於是,許多人獨特的創新被抹殺,認為自己無法成功。

在這個以新求勝,以新求發展的社會,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就不能把心限製死,要敢於在工作中創新,打破常規,開辟自己的第三條路。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某軍事科研部門著手研製一種高頻放大管。科技人員都被高頻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問題難住了,研製工作因而遲遲沒有進展。後來,由發明家約克遜負責的研製小組承擔了這一任務。上級主管部門在給約克遜小組布置這一任務時,鑒於以往的研製情況,同時還下達了一個指示:不許查閱有關書籍。

經過約克遜小組的共同努力,終於製成了一種高達1000個計算單位的高頻放大管。在完成了任務以後,研製小組的科技人員都想弄明白,為什麼上級要下達不準查書的指示。

於是他們查閱了有關書籍,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原來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頻放大的極限頻率是25個計算單位。“25”與“1000”,這個差距有多大!

後來,約克遜對此發表感想說:“如果我們當時查了書,一定會對研製這樣的高頻放大管產生懷疑,就會沒有信心去研製了。”

人很容易向定論屈服。而不被定論所左右,往往就會超越定論!

幾乎所有在工作中取得成果的人,他們一般都不從常規去考慮問題,而是站在創新的立場上考慮。這種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的人,常常是老板迫切需要的。因為人的創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創新力的高低,而公司的創新力,又決定著公司的競爭力。

1999年,一位年輕男子進入美國某大電機製造公司的費城營業所,他的名字叫桑迪亞。進入公司後,桑迪亞就決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不計較其他的推銷員的推銷比他多或少,隻顧全心全意地做自己應做的工作——到商店銷售更多的收銀機。

他的工作幹起來並不輕鬆。在商標意識相當濃厚,形成連鎖經營的超級商場中,要說服人們去銷售一種名氣不大的公司的產品,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經過苦思冥想,桑迪亞設計出一種新的營銷戰略:他鎖定幾家連鎖商店的特約經銷處,過段時間他都要定期巡回各家商店,擬定各種展示方法。與此同時,對於連鎖店的各直銷店,他積極展開銷售工作。

許多連鎖商店對於桑迪亞的新方式和服務相當滿意,各店的銷售量不斷增加,所以他們也對桑迪亞漸生好感。過去沒有銷售過這種收銀機的商店,現在也開始向桑迪亞訂貨了。采用新形式的商店越來越多,桑迪亞的銷售業績也直線上升,一躍登上銷售冠軍寶座。

紐約的總公司對這個年輕人甚為關注。公司的銷售主管趕到費城,實地調查原因,當他聽了桑迪亞的說明後,對他的創造性相當佩服。不久,桑迪亞被調到總公司,成為公司銷售部的營銷總監。

同樣一項工作,有的人可以十分輕鬆地完成,而有的人卻時不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又如在生產一線,假設同一個時段裏,同一台設備,生產同樣的產品,讓不同的人來做,產量和質量結果可能就是不一樣。這除了個人反應能力等先天條件外,關鍵就在於有的人用大腦在工作,他會考慮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而有的人隻是用兩隻手在不停地忙碌。

優秀人的工作方式是用大腦工作。用大腦工作的人會考慮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時間把工作結果做得更好。

在一家建築公司為一棟新樓安裝電線的工地上,安裝工人正要把電線穿過一根10米長,直徑隻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磚石裏,並且彎了6個彎。他們開始感到束手無策,顯然,用常規方法很難完成任務。

正在這時,一位愛動腦筋的年輕裝修工想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主意。他立即到附近的動物市場上買來兩隻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後,他把一根線綁在公鼠身上,並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把那隻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並輕輕地捏它,讓它發出吱吱的叫聲。公鼠聽到母老鼠的叫聲,便沿著管子跑去找它。它沿著管子跑,身後的那根線也被拖著跑。就這樣,穿電線的難題順利得到解決。這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也因為善於解決問題得到老板的嘉獎。

如果我們順著一種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往往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如果沿著相反的方向去考慮,反而豁然開朗,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開拓創新的眼光,可以使人擺脫本行業的條條框框,突出自身的創造力。當你嚐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時,創新的智慧會讓你得出獨到的策略,這將有助於你更好地工作。

因此,工作中努力是好事情,但是光努力是不夠的。人在工作中要學會思考,學會用思維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時,人的腦筋不要被限死,要多動腦,多思考,這樣才能最快最好的達到結果。

在工作與生活中,當我們麵臨兩難問題時,應該學會以兩全其美的方式去處理。而要兩全其美,往往需要思考是否有第三種方式或道路。

3.關注冷門

足球場上,不時地出現這樣的情況:本來甲隊高手雲集,又在主場作戰,按理該穩操勝券;但乙隊偏偏在沒有“國腳”等大牌明星壓陣的情況下,竟出人意料地在客場打敗了對方。

這就是人們常常津津樂道的“冷門”。

冷門的造成,是對方在防守上出現失誤造成的。因這種失誤使自己的球門大開,被別人搶占了先機,乘虛而入。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人們所忽略的某個冷門,瞄準知識鏈條上的某個薄弱環節,抓住前人因種種原因放棄或疏漏的項目,以此為進攻的突破口,乘虛而入,巧作文章,終能取得重要成果的事例很多。

20世紀30年代初,在羨國馬洛利公司任職的卡爾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係的畢業生。因他常見到公司的同事在複印文件的過程中,時間占用過多,勞動強度很大,本該輕鬆完成的工作,卻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便想改進一下複印方法。他做了很多的實驗,但卻沒有成功。

後來,他改變了做法,暫時停止了實驗,而用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鑽進紐約的圖書館,專門查閱有關複印方麵的發明專利文獻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查找,他意外地發現,以往進行的複印,都是利用化學效應來完成的,還沒有人涉足到光電領域。利用光電效應比利用化學效應,從理論上講,效率要高得多。顯然,這是複印研究開發中的一大缺陷。

他瞄準這一缺陷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將光的導電性和靜電原理相結合,終於取得了成功。

還有一個類似的事例。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在一次聽演講後,知道非線性方程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找來了幾乎所有關於孤子理論的資料,然後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關起門來,專心致誌地研究了一個多星期,尋找別人在這方麵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點。

後來他發現,所有的文獻都隻是研究一維空間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學中,意義更廣泛的是三維空間。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和漏洞。

對此,他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並用這套理論處理三維空間的某些亞原子過程,終於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

李政道教授深有感觸地說:“你們想在研究工作中趕上、超過人家嗎?你一定要摸清在別人的工作裏,哪些地方是他們的缺陷。看準了這一點,鑽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過人家,跑到前頭去了。”

敏銳地發現人們沒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視的某個領域中的空白、冷門或薄弱環節,需要有慧眼看得更細,需要後來者站得更高,需要的是對己知的不滿足和對未知的強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