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大方,因為本來就富,有幾分闊綽,受用的人也不會有更多的感激,有時的闊綽還會給人以張狂的印象。這不知節儉的兩種人,他們很難說得上能變得很優秀。所以,不管你是腰纏萬貫還是不名一文,你要學會節儉,你手中的資本不管有多少,節儉才是人最好的品質之一。
曆史上,很多優秀的人往往都是一個勤儉節約的人。
毛澤東要求別人節儉的同時,自己也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穿了20年,竟然補了73次。經濟困難時,他主動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20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和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
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麵為人做出了表率。有一首老歌唱道:“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持家過日子就得精打細算。一個優秀的人,往往就是一個節儉的高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蘇軾被皇上降職貶官來到黃州時,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蘇軾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孔明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修身、齊家、治國”往往又是一個人從普通到優秀要做的事,因此,一個人要想發展,想獲得最大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正如有人這樣評價山姆?沃爾頓:“山姆可稱得上是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他所建立起來的沃爾瑪節儉的企業文化是一切成功的關鍵,是無人可比擬的。”山姆?沃爾頓,這個看似平常普通的人,卻用節儉打造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他在一生中得到了許多獎項,當然,這其中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布什總統親自授予他總統自由獎章,在獲得獎章3周後,73歲的山姆去世了。雖然山姆輝煌的一生就此結束了,但他用節儉創造優秀的商業模式卻永遠留在了這個世界上。
命運點撥
1.精打細算過日子
富人之所以富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腳踏兩隻“船”—— 一隻船是勤,另一隻船是儉。在某種程度上,儉更為重要。
節約,是世上所有財富的真正起始點。世界上沒有其他品質能像誠實節儉那樣可能使一個窮小子發財。
大仲馬曾精辟地論述道:“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
但節儉決非一時心血來潮的行為,它是習慣和明智的結果,也是理性和深謀遠慮的結果。節儉不是為了存錢而存錢,而是努力做到物盡其用。你要想變得節儉,最好的方法是認識到節儉的價值,認識到深謀遠慮的價值。多掙少花,合理分配收支,不輕易舉債。人們應該有節儉的習慣。節儉是一個生活細節,但它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
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01年度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中國首富的希望集團的劉永行財產數億元。外界想象,他應該過著一種奢華的生活。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奢華的影子。他甚至煙酒不沾,飲料也主要是白開水。
一次,到北京出差住在酒店,劉永行夫婦來到一樓餐廳準備吃早餐。一看價目表上寫著每位88元,他們退了出來,最後在街上買了幾個4角錢一隻的油餅。
劉永行講過一個這樣小故事:有一次臨時決定去北京,司機把他送到機場。買票時,售票員看了半天問,你是不是希望集團的劉永行?他點頭說是。這個時候,她又問,買頭等艙吧?他說,普通艙。當時,小姐就嘀咕開了,普通艙,普普通通,哪有什麼傳奇色彩?
講完,劉永行哈哈大笑:“其實,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我願意過一種普通人的生活。”
有位年輕人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家印刷廠工作,他想開個小印刷廠以自行創業。他去見了一家印刷材料供應站的老板,表明了他的意願,並表示希望對方能以貸款的方式賣給他一部印刷機及一些小型的印刷設備。
這位老板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自己是否有些存款呢?你是怎樣擁有這些存款的?”
這位年輕人確實存了一些錢。他每個星期固定地從他那僅30美元的周薪裏拿出15美元存入銀行,而且,這個節儉儲蓄的好習慣已經保持了近4年。
因此,年輕人獲得了他所需要的貸款,購買了機器設備。後來,對方又允許他以這種方式購買更多的設備。不久以後,他擁有了賓夕法尼亞州規模最大、最為成功的一家印刷廠。他的名字就是本傑明?富蘭克林。
可見,機會無處不在。但富蘭克林的成功同時也表明,機會隻會提供給那些手中有餘錢或是已養成節儉儲蓄習慣的人,懂得運用金錢的人,因為他們在養成節儉習慣的同時,還培養了其他一些良好的品德。節儉是一個人一生中用不完的美德,它往往是衡量一個人智慧高低的尺度。而能否做到節儉,在很大程度上與你是否合理支配金錢有關。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大富翁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呢?不外乎揮金如土、穿金戴銀、燈紅酒綠、神氣活現,手下養一群吃閑飯的冗員。仿佛不這樣就顯示不出大富翁的排場,隻有這樣才能有別於一般的市井小民。王永慶又是如何的呢?
或許說出來令人難以置信,王永慶的節儉,已經到了成為傳奇故事的程度。比方說喝咖啡,王永慶就與眾不同。他先把奶粉打開,將奶粉倒入咖啡杯,再用小湯匙舀一點咖啡放入奶粉盒中,輕輕地涮一涮,將奶粉餘汁倒回杯中。至於糖包,他先撕一角,倒一半的糖在杯中,另一半不是空放著,而是傳給附近的人,順便交代他不必開新的糖包了。
假如王永慶要請客吃飯,他不會在外麵餐廳請,而會在企業後棟頂樓的招待所內,因為這樣比較省錢。吃的方式采用中菜西吃,客人將盤子端出來,由侍者給客人分萊,吃完不夠可以再加,但絕對不可以有剩菜。吃不完的必須打包帶回去,發生這種情形的客人都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王永慶看廚子做菜,也有指示。例如,湯煮開了,應即刻將火關小,若繼續用大火,是浪費資源。
在穿的方麵,王永慶也不在乎名牌,可以穿即可。王永慶因為堅持晨跑,以致腰圍縮小了,平常的西裝顯得太寬太鬆。王夫人就請裁縫到家裏為他量尺寸,裁縫以為他要做幾套新西裝,誰料王永慶從衣櫃裏拿出五套舊西裝,要師傅把腰身改小就行了。他說:“舊西裝隻是鬆了一點,料子還好好的嘛!何必浪費錢呢?”
這件事成了報上的花邊新聞。
王永慶家裏用的肥皂,如果用到一小片時,不會丟掉,而是把這一小片黏在大塊的新肥皂上,繼續使用。
工人工作時戴的手套,如果掌心磨破了,他要工人把手套翻過來,換戴在另一隻手中,洞就到了手背,又可以繼續使用。
每天早上,王永慶都要練習毛巾操,這條毛巾居然用了20多年,已經起了須須了。
早年王永慶搭飛機出島,一律坐經濟艙。有一次機上的空中小姐發現了他,認為這位赫赫有名的富翁怎可屈就於經濟艙呢?一番拉扯之下,非要請貴客坐到頭等艙不可,弄得他內心很不安。以後的日子裏,他為了不再引起服務人員的困擾,才勉為其難地破費改坐頭等艙。在頭等艙內,他安排自己睡眠,以便下飛機馬上開始工作不必再休息了。
台塑企業的員工出差時,一律住在各廠區營業處的招待所,一切吃住皆在所內解決,既可以省錢,又可就近處理公事。
王永慶在美國新澤西州有一幢高級住宅,宅內有網球場、乒乓球桌、遊泳池等設施,十足大戶的派頭。每當員工出差到美國當地時,王永慶即指定在該處安歇,無形中又省下了一筆住宿費。
王永慶曾經多次教導屬下杜絕奢靡之風,但後來發現改善不大。為此,他對管理層提出了嚴厲地批評:“我認為經營管理階層,特別是當老板的,對此仍一無感覺也談不上反省。到了今天,此一錯誤的觀念不但無任何改善,更恐因為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而導致放鬆,問題不但仍然存在,恐怕更加嚴重。但願我以上所說的是錯誤,與事實不符,那就很萬幸,否則若不探求成就的條件背景,有了些許成就便放鬆,一放鬆什麼都忘了,再也談不上實事求是的精神。”
王永慶說:“從事企業先要有節儉的精神,這便是根。經營管理講究成本,不節儉,物料就會浪費,當主管的要有這種認識,才會提高警覺,避免人、事、物的不合理。不合理的現象就是浪費。”
王永慶進而談到他在南洋的所見所聞。他說,“南洋的華僑經過一番拚搏、節儉、努力才有了成就,而後在馬尼拉鬧市區的大馬路邊築起了富麗堂皇的華人墳墓,墳墓周圍則為貧民窟,房子破破爛爛,和華人墳墓的氣派形成強烈的對比,令人側目,結果影響了華僑在當地生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