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輯 樹挪死,人挪活(2 / 3)

那麼,唐駿為什麼能用“空降”的方式突破升遷的瓶頸呢?在唐駿看來,跳槽到一個新的環境,不是要把自己的優秀嫁接給它,而是把它不完善的地方進行改進。為什麼呢?完善別人就容易接受,而改造就很難讓人接受。比如,唐駿空降到盛大,本身已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了,它需要唐駿改造什麼呢?但再優秀的企業,也要不斷完善,這個完善,唐駿帶領著盛大的管理團隊一起完善,這才使得唐駿成為盛大炙手可熱的精英人才。在盛大,唐駿非常注意自己與盛大原先團隊的融合,他絕不說一句我在微軟時怎樣怎樣,也絕不說微軟是怎樣怎樣做的。可見,唐駿對於自己的加入,首先避免了新老團隊兩極分化的矛盾。

用“空降”的方式突破升遷的瓶頸,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在這個團隊已經沒有再升遷的空間了,可以通過跳槽的方式來獲得新企業的重用。因此,就像中國一句古話說得那樣:“樹挪死,人挪活。”跳槽,是給自己帶來升遷的好方式。

突破升遷的瓶頸,做到敢於推銷自我或當好了“空降兵”可能還不夠,還需要具有更多的優秀品質。

作為一名普通的員工來說,突破升遷的瓶頸最好方式,就是工作要以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百分百的忠誠來對待工作,以百分百的責任心來肩負起責任,以百分百的敬業來對待我們的事業,以百分百的熱情來對待我們的人生。隻有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變平凡為優秀,變優秀為卓越。隻要這些在我們的心裏都準備好了,我們就能簡單開心地獲得升遷。

要知道,一位老板想要提拔一名員工,他當然要挑選人品好、辦事穩妥、思慮縝密的人。而且這名員工做起事來也必須有條不紊,不怕辛苦。其實,做事全心全意,不但能夠使我們迅速進步,並且還將大大地影響我們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如果要說捷徑,那捷徑就是:事不分大小都認真對待,每做一件事也都竭盡全力。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那些做事不滿足於“還行”或是“湊合”的人,他們在工作中力求最好,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你是老板,你也會選擇那個能踏踏實實工作,勤奮努力,辦事不拖遝而且追求高品質的員工。這樣的員工能給人一種信任感,能讓人感到他們獨特的魅力。

對於有誌者,升遷的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也並不會多麼艱難,隻要你忠誠、敬業、勤奮、能夠勇於承擔責任,主動工作並不斷給自己增加知識,不斷讓自己吸收新鮮的理念,擁有一顆真誠的、健康的心,那麼升遷何難之有?拋棄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拋棄那些不良的道德行為,拋棄坐享其成的工作態度,讓自己回歸到一個簡簡單單的法則中,用自己最能感動人的品質,用自己勤勤懇懇的努力,發揮自己最優秀的特長,那麼換來的將是一次又一次的升遷,而你也會伴隨著這個快樂的過程,一次次地完成從平凡到卓越的升華。

命運點撥

1.懂得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

美國的詹姆斯博士曾將強者和失敗者加以比較,他說:“失敗者往往壓製表達潛在的能力。如果他選擇的那條道路走投無路時,他不知道人生還有其他的路徑。他畏懼嚐試新的東西。他固守自己舊有的地位,他不是個創新者。他重蹈覆轍,他總是一再重複家庭和文化的不幸。當事業和生活遇到無可挽回的困境時,當一個更有誘惑力、更有發展前途的目標向他招手時,失敗者沒有當機立斷、棄舊迎新的勇氣和毅力。”

兵法三十六計中有一計“走為上”,主張在戰鬥不利於己,且暫時無力扭轉的情況下,要引兵退卻,脫離險境,保存實力,等待良機。走為上計的方略,對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競爭也是適用的。在這裏,走為上計的具體表現是“改換門庭”,更變單位,從甲地、甲單位轉往乙地、乙單位。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既取決於主觀能力學識的強弱,又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和製約。在主觀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客觀條件的好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製約事業成功的客觀條件有三種:一是工作條件,如資料、設備、單位的工作性質等;二是人際關係條件,如領導是否支持、關心下屬,同事之間關係是否融洽等;三是生活條件,如住房、孩子上學、日常生活等等。前兩個條件更為重要。

生活實踐證明,年齡、能力、專業、性別、畢業學校等條件基本相同的人,因為工作單位的條件不同,若幹年後,事業進展往往大不相同。比如,在條件優越的老大學和研究院工作,占有豐富的科研資料,近水樓台,得天獨厚,如果不是朝三暮四、主觀不努力,一般都會學有所成;反之,在條件較差的地方,要想獲得同樣的成果,不知要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花費差不多同樣大小的力氣,有的人成果累累,有的人卻兩手空空。難怪有人唉聲歎氣,埋怨自己找錯了地方。

單位條件的好和壞,主要取決於是否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及滿足的程度大小。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多數人利益需要的單位,就是好單位。但是,同一單位,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不同個人說來,意義和價值是不同的,因為人們的需求不同。單位的條件適合甲的需要,因此,對甲說來,單位是好的;同時,它不能滿足乙的需要,所以,乙認為單位不好。

另外,單位的條件和人的需要都是發展變化的。曾一度被人說成絕無僅有的好單位,後來條件變差了,不適合人們的發展需要了;或者雖然單位的條件依舊,但人的需求提高了,他要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標,原單位的條件已經遠遠不足……

無論在哪種情況下,一旦一個人覺得工作單位的條件不利於自己的發展,且較長時間內也不會出現轉機,那麼便應該當機立斷,走為上計。古語雲: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位青年學者,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學,可他現在所在的單位是某工科院校,講授馬克思主義公共課,該學校西方哲學的專業資料殘缺不全,研究課題與教授內容關係不大。更為嚴重的是,在工科院校,從教師到學生,由於受專業所限,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知音更談不到。他的專業發展受到極大地限製,非常苦惱。還有一位看起來很聰明的大學生,分配到了工作單位不久,就因一件小事和領導鬧僵了。該領導的度量也真夠“大”的,從那以後從不用好眼神兒看他。這小夥子也懂得“禮尚往來”,專找領導的別扭,他以為自己專業過硬,人人服氣,誰也無可奈何。誰知胳膊扭不過大腿,遇到提幹、晉級的大事,他總差人一等。他和領導的關係越來越僵,他本人的情緒也越來越壞,彼此之間拉開了持久戰。結果,他把充沛精力、寶貴年華,虛耗到無休止地爭吵中,令人嗟歎不已。

按著兵家走為上的韜略,這兩位確實有必要一走了之。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天下如此之大,單位如此之多,何必固守一隅,空耗時光呢?能夠審時度勢,及時改換門庭的是強者;不願改變,隻知困守一城一池的是失敗者。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手下大將韓信,東征西討,運謀定計,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勞。韓信最初並不是劉邦的人,而是項羽的侍衛—— 一名執戟郎官。在任項羽侍衛期間,韓信經常接近項羽,並屢次為之獻計獻策。可是項羽根本看不起韓信,從來不肯采納他的意見。韓信見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就下決心離開他而去另謀出路。後來,因為偶然的原因他得到蕭何的賞識。由蕭何力薦,被劉邦拜為大將。在劉邦軍中,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三國時期,有一位謀士郭嘉。郭嘉當初是投奔袁紹去的,但相處一段時間,發現袁紹“好謀無決”,難濟天下大事,就反轉投奔曹操。他與曹操議論天下大事,深得曹操的賞識,曹操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以後,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幫助曹操取得平定中原的勝利,也施展了自己的偉大抱負。

假使韓信、郭嘉,維持在項羽、袁紹手下,很可能默默無聞,遺恨終生。

2.要麼進取,要麼出局

詩人泰戈爾說過:“當鳥翼係上了黃金時,就飛不起來了。”由此可見,放棄是一種清醒的選擇,即使你有時候舍不得。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匹毛驢幸運地得到了兩堆草料,然而猶豫卻毀了這個可憐的家夥,它站在兩堆草料中間,一會兒看看左邊的草料,一會兒看看右邊的草料,猶豫著不知先吃哪一堆才好。就這樣,守著近在嘴邊的食物,這匹毛驢卻活活餓死了。多麼可悲的下場!

威廉?惠德說:“如果一個人麵對著兩件事猶豫不決,不知該先去做哪一件事情好,那麼他最終將一事無成。他非但不會進步,反而會後退。唯有那些具有如愷撒一般的特性――先聰明地斟酌,再果斷地決定,然後堅定不移地去行動的人,才能在任何事業上,都做出卓越的成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