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弱化人性排斥,對陌生人打破心理隔閡(1 / 1)

今年23歲的蘇仟,即將大學畢業,她的擔心與憂慮卻越來越重。這一切源自父母的再三叮囑:“社會和學校不一樣,有人會利用你,更有人會傷害你。”“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防人之心不可無”……這讓蘇仟從心裏認定陌生人是危險的,會傷害自己,於是她一見到陌生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為此,她幾次求職均受挫,一直打不開自己的交際圈……

一次,在前往應聘的路上,蘇仟要轉乘公交車,誰知身上帶的零錢卻不夠,這時一位陌生的男孩給她墊付了。那個男孩長得清秀,笑起來的樣子很好看,蘇仟頗有好感。但當男孩微笑著詢問蘇仟的手機號碼時,蘇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對方應該是個騙子,頓時產生厭惡感,一段剛剛萌芽的感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不和陌生人打交道,雖然這樣的蘇仟在哪裏都比較安全,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總是覺得迷茫不已,畢業後將麵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自己真的準備好了嗎?

蘇仟的例子並不是個例。據我觀察,相當多的人認為陌生可能會帶來不確定性,帶來危險,對陌生人有著很強的防範之心。這固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我認為對陌生人一概敬而遠之也是有失偏頗的,心存惡意的陌生人我們自然要防範,但大多數陌生人是友善的,正常的交往還是有必要的。

朋友是如何發展而來的?細想之下,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朋友都是由不認識變為認識的,都是由陌生人變成熟人的。將陌生人拒之門外,就有可能拒絕一個可能的朋友。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要想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我們就需要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勇敢地對陌生人敞開心扉。

其實,陌生人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陌生人也是人,沒有什麼可怕的。在陌生人眼裏,我們也是陌生人。而我們之所以對陌生人會有恐懼心理,是因為對他們一無所知,他們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如果一方表現出友善的態度,把對方當作與自己一樣的普通人看待,這種芥蒂是可以很快消失的。

而且,你會發現,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反而更容易釋放自我,簡單快速地互動可以增進彼此的距離,形成一種短暫親密的感覺。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怎麼可能與陌生人感覺親密呢?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看到,渴望被關注,也渴望與他人交流,而陌生人之間通過眼神和語言的簡短交流,就能傳達很多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看到你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癡迷於跟陌生人交流,比如坐車時會和同程的乘客寒暄幾句,和社區的清潔工阿姨問候一聲,也會主動向一些陌生人伸出援手。

此時,兒子都會好奇地問:“你認識他們嗎?你們是朋友嗎?”

我回答:“不是,我們不認識。”

大概五年前,為了弄清楚我喜歡和陌生人交流的原因,我開始記錄與陌生人交流的經驗,結果發現,跟陌生人交流不隻是打個招呼那麼簡單,那是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會體會到跟熟人交流所不能得到的樂趣。與他人建立特別的情感連接,有時你甚至覺得那是釋放自己的時刻。

比如有一天,我加班到晚上十點鍾,渾身沒有力氣再開車,便準備到街頭打一輛出租車。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我拖著疲憊的身子盡快加快速度。突然一個踉蹌,我便摔倒在了冰冷的雪地上,寒冷和疼痛使我無法站立起來。

就在這時,一位正在打掃街道的大伯注意到了我,一隻寬厚的手伸了過來:“來,我拉你起來。”借助這隻手的力量,我馬上站了起來。之後,他還幫我攔到一輛出租車,看到我上了車,他笑了一下便走遠了……

就是這樣一位陌生人,讓我感受到了冬日的溫暖。當時我感覺幸福極了,就是因為這份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關懷。時至今日,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溫暖。

在參加各種行業聚會時,我有時會故意和不認識的人同席。因為我發現,和這些之前不了解的人交談,經常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比如了解到不曾知道的信息,認識一個全新的領域,甚至達成深入的合作。認識一個人,打開一扇門,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思想的啟發者、智慧的提升者。

從零開始的短暫互動經曆,到心相知的結伴同行,這種奇妙的體驗非常有意思。當然,我不是一味鼓吹這種好處,隻是覺得交際不但需要熟人,也需要陌生人,才夠完整。

打破與陌生人的“心理隔閡”,往往隻需一個小小的行動。

試著對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微笑著說一聲“你好”。

陌生人問路時,給予善意的指點。等車或坐車時,和旁邊的人說些什麼。……如果把生命比作一粒花種,它的意義應該是:利用所有養料努力使自己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