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自己當回事,但也不能太當回事(1 / 1)

許多年前,我受邀到一所高校去給學生講課,那所高校有兩個校區,一個是位於市中心的老校區,另一個則是位於開發區的新校區。當時,通知我去上課的人告訴我上課的地方是在主教學樓的507教室。

我那時也沒多想,按照約定,提前15分鍾到了指定的地方,結果進去一看,教室裏空空如也,一個學生也沒有。我當時心裏還納悶:這都快上課了,怎麼一個人也沒有呢?學生們這樣的學習態度可不行啊!

又等了十分鍾之後,我終於發現事情不對勁,再怎麼樣也不可能一個學生也不來上課吧。於是,我趕緊聯係了對方,這才知道原來我把校區弄錯了。上課的地方原本應該是位於開發區的新校區主教學樓507教室,而我去的卻是位於市中心的老校區的主教學樓507教室,難怪一個學生也沒有呢!

說來也是有趣,那時候我租住的地方就在這所學校市中心老校區的教師家屬住宅樓,而那位負責通知我的聯絡人則是新校區的負責人。在通知我地點的時候,對方大概下意識地認為隻要說“主教學樓”,我就能明白他指的是新校區的主教學樓;而接到通知的時候,由於我一直住在老校區的教師家屬住宅樓,所以便下意識地認為對方所指的應該是老校區這邊的主教學樓,由此才造成這一次的“烏龍事件”。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下意識地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本能,相比那些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信息,人們顯然會更容易注意那些與自己有所關聯的信息。可見,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會下意識地在意一切與我們自己相關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層級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弗洛伊德就自我實現這一需要層次又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自重感效應。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弗洛伊德認為,人這一生最大的需求有兩個:一是性需求;二是被別人重視的需求,也就是自重感需求。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也曾表示:自重的欲望是人們天性中最急切的一種需求。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要獲得別人的好感,不妨試著多給對方一些尊重和關注,滿足他人的自重感,這絕對是一種有效的社交手段。而當對方的自重感獲得極大滿足之後,對方自然也會投桃報李,反過來認同你。但相應地,如果你無法滿足別人的自重感,別人自然不會給予你太多的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作用的,不懂得關心別人,隻一味在意自己的人,自然不會得到別人的在意。

多年前,我因工作需要聘請過兩名大學剛畢業的實習助理—小周和天天。小周是個熱情開朗的小夥子,天天則是個比較內向安靜的女孩子。

剛來上班的第一天,小周就已經和大家混了個臉熟,天天就拘謹多了,禮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之後就自己安安靜靜地開始做事。通常來說,性格開朗外向的人要比性格安靜內向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因為前者的感情更加外放,也更擅長交際方麵的事情。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實習期結束之後,眾人對安靜內向的天天的評價卻比對開朗外向的小周要高得多。

後來,在詢問了幾位同事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安靜靦腆的天天反而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歡—

劉姐說:“天天這孩子特別細心,懂得體貼人。她負責安排公司聚餐的時候,把我們每個人的喜好都考慮到了。那段時間,我正好有點上火,口腔潰瘍,她還特意問了我的情況,把原本決定去的川菜館改成另一家廣東菜館。小周就不行了,輪到他負責安排這些事情的時候,哪次考慮過我們的喜好啊!完全就是他自己想吃什麼就去吃什麼……”

明哥說:“天天這姑娘真的不錯,出差給我們帶禮物,每次都能送到心坎上。有一次,我隨口在公司提過我兒子喜歡畫畫,後來沒多久,我兒子生日請大夥去家裏吃飯,她就送了套彩筆,可讓我家小子高興壞了。至於小周啊—算了,我都想不起來他送了啥。”

…………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天天總是能從各種小細節上去為每一個人考慮,和她相處,大家的感覺就是“潤物細無聲”,讓人覺得十分舒服,有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至於小周,他似乎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一切都隨自己的意願來。

一個善解人意、溫柔體貼,一個則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大家更喜歡親近誰,不言而喻。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被尊重,這是人之常情。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總是隻考慮自己,以自己為主角,卻不願意分出哪怕一絲一毫的關心給別人,理解別人的想法和立場,那麼別人自然也不會給予你相應的回饋。感情是相互的,沒有誰有義務做你的配角,不懂得付出和理解的人,永遠無法收獲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