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的嘴巴,是別人喜歡的社交禮儀(1 / 1)

《禮記》中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意思是說,君子用語言來引導別人,告訴他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最終結果,在行動的時候,也一定要考慮到可能引起的後果,這樣民眾們也才會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這是無數先賢對我們的勸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此卻不以為意,總覺得自己隻要不犯什麼大過錯,沒必要時時刻刻都繃得這麼“緊”。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人生成敗的關鍵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在你看來,無關緊要的隻言片語,往往是別人認識你的重要依據。

某日在參加一個飯局時,一位同事偶遇故友。那位故友是個十分熱情的人,和我們打過招呼之後,便極為自然地坐下了,還和眾人一塊談天說地,喝了幾巡酒。

在聊天的過程中,同事的這位故友一連提了好幾個人名,都是市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如某處的處長、某局的局長、某公司的董事等,言辭之間仿佛與這些人關係甚為親密。此外,他還講了幾個笑話,把氣氛調動得很是火熱,絲毫沒有身處一群陌生人之中的那種拘謹。

整個過程中,同事的這位故友都沒有不當的行為,也沒有犯任何錯誤,但有趣的是,在事後,偶然提及這位故友,除了與他相熟的那位同事之外,其他人對他的印象都不算太好—虛榮、愛顯擺、愛出風頭,感覺不太靠譜。

我曾私底下詢問一個同事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位同事回答說:“他一再提及那些大人物,好像自己和他們有多熟似的,這不就是在顯擺嗎?再說了,你瞧瞧那人,一來就喧賓奪主,又是敬酒,又是講笑話的,實在太愛出風頭了。這種人,一看就滿嘴‘跑火車’,不靠譜得很!”

當然,這位同事的推論未必就正確,單從這些細枝末節的言談中,我們未必就真能全麵地認識一個人,可那又怎樣呢?不管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不是真的“虛榮”“愛顯擺”“愛出風頭”“不靠譜”,其實都不重要了,因為他的言談已經給人形成這樣的印象,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隻要缺乏頻繁接觸並打破這種固有印象的機會,他的這一形象都會“深入人心”。

瞧,這就是謹言慎行的重要性。你嘴裏說出的,可不僅僅隻是無關緊要的話語,而是別人看到的“你自己”。所以,千萬不要小瞧每一句從你口中說出的話語,以及你的每一次舉手投足,你的所言所行或許隻是隨意而已,但在別人的眼裏卻不隻如此,人們對你的認識以及建立的印象,往往正是你的一言一行所決定的。

從理智上來說,很多人其實都明白,人的個性非常複雜,粗魯的人也會有溫柔的一麵,馬虎的人也會有細致的時候,單單隻憑幾句話或幾麵之緣,根本不可能全麵地認識一個人。可即便如此,在很多時候,我們卻往往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非大腦。

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習慣性地通過我們所看到或認識到的某一特質就去給人“打標簽”,比如某某很內向,某某做事風風火火,某某不擅長交際等。一旦這種標簽被打上去,便會直接影響我們日後與對方交往時的態度。比如,當我們需要找人幫忙照顧孩子時,首先考慮的自然會是那些溫柔細致的;而當我們需要找人一塊兒幹事業的時候,則往往會先考慮那些精明、有決斷力的。

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者壞的印象之後,往往會傾向於根據這一印象去推論這個人其他方麵的特征,這是非常普遍的。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也可稱為光環效應。從本質上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人們在認知方麵的以偏概全。比如陷入戀愛中的人,總會盲目地接納戀人的一切,愛屋及烏,這也是暈輪效應的一種體現。

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暈輪效應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一點在麵對陌生人時表現得更為顯著。我們偶然為之的一言一行,一不留神或許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暈輪”,就像同事那位表現“過分”的故友一般,他侃侃而談各種大人物,或許隻是想以此來尋找共同話題,未必就存了虛榮炫耀的心思;他搶過話頭,講笑話調節氣氛,或許也隻是想表現得熱情一些,掩蓋突兀加入談話的尷尬,未必就是為了嘩眾取寵—然而,這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作為看客的我們,隻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再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判斷和評價,從而為他打上一個“標簽”。至於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事實上,並沒有人會去追根究底。

所以,別小瞧了你說出口的每一句話,也別小瞧了你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舉動,於你而言或許隻是隨意的言行,卻恰恰可能成為別人給你“打標簽”的重要依據。人際交往中,還得牢記謹言慎行,別讓“暈輪”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