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愚蠢的糊塗,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2 / 2)

除了常識性的話題“雷區”,還有一些比較私人化的話題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去對待,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不願他人觸及的缺點、隱私或者一些尷尬事。如果你在聊天的過程中不合時宜地提起一些對方不願意觸及的事情,結果必然會很尷尬。

英國有位作家曾說:“身體上的傷口,很快便能痊愈,但是失言所帶來的傷害後果,卻足以讓人記恨一輩子。”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虛榮感,沒人能夠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即使那人不是有意的。

說到這裏,我想起一位在小學當老師的親戚。她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小學班主任,也非常上進,工作之後,每次見到她,她提到最多的話題就是與家長溝通的艱辛。

大家知道,小學的孩子小,自控能力差,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班主任,我這位親戚又特別負責,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此她經常要跟那些有問題的孩子家長去溝通。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今工作生活節奏快,很多家長本身也挺忙的,再聽到老師打電話說孩子的學習有問題,頓時就氣不打一處來。就算這氣不是對著老師的,有時候也難免帶入情緒,因此我這位親戚就時常被家長嗆聲,這樣一來,兩頭受氣,那滋味兒別提多難受了。

聽了她的問題,我給了她一個建議,就是小學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雖然頑皮的孩子很討人厭,但是他們畢竟可塑性強,也就是說,每個孩子身上都能找出一些優點。每次給家長打電話的時候,一定要先提優點後提缺點,甚至有時候可以專門打電話表揚一下,不提缺點的事。

親戚說,報喜不報憂總不太好吧?

我說,不是不報憂,而是換個方式報憂,不要讓家長覺得你的電話一來就是壞事,時間久了,他們甚至都怕接你的電話,因為一接電話就聽到壞消息,確實感覺不好,而且還會讓家長覺得你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意思。現在,我們換一個思路,做到“哪壺開了先提哪壺”,把好消息放在前麵,讓他們覺得接你的電話也會有好消息,這樣就好多了。

這位親戚聽從我的建議之後,果然有效果,家長工作推進得比以前順利多了。

從“哪壺不開提哪壺”到“哪壺開了先提哪壺”,不僅是我對這位教師親戚的建議,也是我對所有人的建議。其實,這不是“雞賊”,而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技巧。

通常來說,與人交談能夠獲得的最直觀的好處,當然是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拉近彼此的距離,隻有實現這一點,這場談話才不至於無功而返。相反,如果說一場談話過後,對方反而對你敬而遠之,心生嫌惡,那這場談話顯然就是極其失敗的“作品”了。

因此,我們在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妨先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對方來感受一下,將心比心,如果覺著某個話題過於尖銳,最好考慮換個問題,以避開“哪壺不開提哪壺”帶來不必要的衝突;而如果覺得那個話題能夠讓談話更加和諧,不妨就先從這個話題談起,這才是聰明的交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