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歸國
1987年,林毅夫學成歸國,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博士,而且還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礎。
“他在信中說他想北京,他說特別想起來董老師你給我燒的那個紅燒魚啊,我直流口水。”林毅夫在北大的導師董文俊教授回憶。在林毅夫留美期間,幾乎每個月,林毅夫都要給他寫兩封信,聊聊學習和生活。
很快,林毅夫在芝加哥用4年時間拿到了別人要用5至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1986年,他又輾轉到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讀完博士後。
此時,在北大經濟係內部,不少師生都在猜測說,那個曾經遊泳渡過廈金海峽,到大陸來求學的林毅夫,不會再回來了。“他們都猜測,他已經出去了,拿到博士學位,老婆、孩子又都在美國,他怎麼會回來呢,不可能的。”董文俊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
20世紀80年代正是“出國熱”的第一個小高潮。改革開放的中國剛剛啟開國門,全世界的國家都一致歡迎來自這個神秘大國的留學生。一些消息靈通、思想活躍的年輕人紛紛拿起書本,惡補數理化,趕考托福,掀起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出國熱”。當年這些出國留學的人們如今大多留在國外取得了綠卡,並功成名就,成為那一代人的佼佼者。
那個年代也成為一個“電影和電視劇”的大時代,在許多電影裏都有表現渴望出國的片段,從《人到中年》、《大撒把》、《留守女士》、《悲喜人生》到《世界》,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民都曾有對海外生活的想象。
大部分中國人還記住了類似《北京人在紐約》等電視電影作品。《不見不散》裏葛優的適應力還是足夠強的。雖然也有影視作品反映留美的艱辛,如《刮痧》裏的海外生活,充滿了文化誤讀,主人公在生活裏幾乎是寸步難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美國的多元文化碰撞在一起。
但是人們在因為這些辛苦在國外留學、工作的中國人的堅強而感動的同時,也羨慕著他們努力後留在海外過上的幸福生活。
對林毅夫來說,這種幸福也近在咫尺。此時,林毅夫已經獲得了國際經濟學界的認可,他的畢業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受到舒爾茨的盛讚,被譽為新製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這篇論文是植根於中國農村的現狀,極為關注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農村改革,對中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村現代化有獨到見解的論著。在他準備博士論文期間,曾幾次回國進行調研,深入到許多地方的基層農村。這篇關於中國農村問題的博士論文,在答辯時,宣讀完畢後即引得學術評委們一致起立鼓掌,以示祝賀。①
中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楊勳在自己的《心路》一書中這樣寫道:“舒爾茨是發展經濟學家,對農業發展和農民現代化有獨到的見解和論著,對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農村改革極為關注。林毅夫選中國農村改革問題作博士論文,自然會得到舒爾茨的器重和賞識。”
博士後畢業時,許多著名的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主動提出為林毅夫提供教職,世界銀行早在這個時候就向他拋來橄欖枝。相比之下,此時的中國大陸,高校科研設備嚴重落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沒有可以共同探討問題和交流的研究夥伴,甚至資料都難以搜集,做研究幾乎是白手起家。
“我一直堅信他會回來。我說這個人他不是你想象的那種人是吧,他不是為混個出國,把老婆、孩子帶出去的。我說他如果是為這個的話,他沒有必要冒生命危險采取這個行動(冒險遊到大陸),我一直堅信這個。我說你們不太了解他,我也不好解釋。”隻有經常與林毅夫通信的董文俊堅信他會再次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