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學成歸國(2)(1 / 1)

1987年,就在林毅夫應該回國的前一個多月,他突然音訊皆無。

他的導師董文俊這個月沒有收到林毅夫一封信。“怪了,傳說快要回來了,也不來信,哎喲,我那時候真有點打鼓了。雖然別人問我我還說,不會,他會回來,一直打鼓,打鼓。我沒事就想,這要不回來,真是太遺憾了。”

就在董文俊也開始懷疑林是否會回國時,突然收到一封電報,署名林毅夫。

電報中說第二天晚上11點左右,林毅夫會到達北京。原來最後一個月,林毅夫覺得周圍有點異常,害怕安全出現問題,“是登機牌拿到以後,才給我發的電報。”董文俊回憶。

和林毅夫一起回國的還有30箱英文資料,為了攜帶這些資料回到北京,經濟上算不上富裕的林毅夫花了不少托運費。幾經波折,但林毅夫還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回國的經濟學博士。

很久以後,林毅夫在電視上,對著喜歡他的學生和普通觀眾稱,“在美國當然可以當老師也可以在金融機構工作,但從我個人來講的話,回到國內我內心的滿足會大很多,而且國內呢是處在一個快速發展、快速轉型時期,如果自己能參與的話,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我想,對我選擇回來這是應該講不需要考慮的事情,必然是要這麼做的事情。”

當然,也有許多人為他惋惜--中國幾乎沒有研究夥伴,沒有討論和交流,甚至資料都難以搜集。“(這些)我都知道。可研究是什麼?就是要對不能解釋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中國有的是這樣的經濟現象,這是最重要的。”林毅夫說,關於回來的決定,他“一點掙紮都沒有”。

有記者追問:“你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滿足感?”

林毅夫答道:“我想說當然今天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決策是對的,因為現在呢這個社會發展得非常的好,那我隻能這樣說我是比較運氣,這個時代給了我很多機會。但我並不是說因為一定這個時代會給我什麼我才去做什麼,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的,要問的是自己能做什麼。”①

回國後,林毅夫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副教授。

北京大學本有希望留下這位曾經“冒險”破格錄取、辛苦培養的學生,但因為一套房子,林毅夫和北大擦肩而過。

“小林拖家帶口的,的確需要一套房子,但當時的北大解決不了。”董文俊說,當時北大房子很緊張,很多當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都沒有解決住房,給一個剛畢業的小年輕分套房,實在說不過去。

但在20世紀80年代,房子可是大學機構中最稀缺的資源。為了林毅夫回北大的事情,董文俊四下奔波,還專門跑到校黨委書記那裏要房。書記兩手一攤:實在沒房。

與北大擦肩而過後,林毅夫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麵臨一個選擇,為官,還是做學者。當時有兩個機構向林毅夫伸出了橄欖枝,一個是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邀請他到農村發展研究所任副所長。一個是國家教委,邀請他到教委國際合作司當司長。

當時的國內經濟學界,林毅夫雖然隻是一個新人,但已經有了一些名氣。回國之後,還不時有國外的大學邀請他去講課。雖然暫別燕園,林毅夫卻對有一天能再回北大念念不忘。

“小林來找我商量,我建議他,如果當了官,這麼多年的學問不是白做了,但我沒給他直接的建議。”董文俊說。

最終,林毅夫選擇到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堅持了他的學術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