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0015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在先。不為苦而悲,不為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於囂凡塵世,瀟灑達觀:不卑、不亢、不媚、不諂、不慌、不亂。
1.生命和生活的平常之美
有位哲人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生命成為一種必然,而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時,它們的美麗就開始被我們忽視了。
盡管大多數人幾乎一生都在平平常常中度過,但也正是這大多數人更容易,而且幾乎每天都在對平常不屑一顧甚至孰視無睹。而久違的朋友相見問候時竟還有人大嘴一張,便一語帶過了,殊不知那麼多生命情趣也隨之一揮而去了。
雖然與那些叱吒風雲的偉人,驚天動地的業績相比,平常之人的平常之事,就難免顯得平淡無奇了。但是,平常畢竟是生命和生活的主體。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會作為平常之人,擁有平常的生命,擁有平常的職業,擁有平常的家庭和家人,並度過平常的一生。即使是燦爛多彩的社會生活,那種波闌壯闊的英雄之勢,驚天動魄的曆史事件,畢竟也隻在很少的時候出現。在絕大多數時候,社會的腳步也隻是悄無聲息地移動,猶如一條平淡無奇的河流。
既然平常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珍惜平常對我們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當我們以一種極為珍惜的感情,去平平常常地生活時,就會驚喜地發現,生活中處處蘊藏著平常的美麗。家人的和睦相處,妻子的溫柔善良、丈夫的精明能幹、孩子的天真活潑、鄰居的和藹可親、太陽的熱情、月光的溫婉,這些平常為你忽略的東西者是那麼令人陶醉。平常之所以值得珍惜,既是因為它存在於現實之間,每個人都毫無例外地擁有,又是因為它經常被人忽略,並非每個人都能發掘。而且一旦失去之後,它就會顯示出驚人的價值和增值的能力。
一位國外知名作家在失去自由隱居一年之後,有人問他最想念什麼,他深有感觸地回答:“我想念的是平常的生活。在街上散步,到書店裏從容瀏覽書籍,到雜貨店裏買東西,到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我想念的隻是這些平常的小事情,你有這些事情可做時,認為一點不重要,當你不能做的時候,才知道那是生命中的要素,是真正的生命。取消這些事情,是最大的剝奪。”這段毫無修飾的內心獨白,深刻地道出了平常的珍貴。
偉人的非凡也是基於平常之中的。偉人在做出改變曆史的決定時顯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但他們的日常生活,依然是和其他人一樣。周恩來吃完飯後,居然會用湯泡著飯缽將粘著的飯粒吃得幹幹淨淨;毛澤東在生前最後一個除夕看一部普通的電影《難忘的戰鬥》,居然會感泣得像個淚人。這些平常之事到了偉人們身上就變得那麼光彩四溢,恰恰說明了平常之事鮮為人知的深層價值。這種價值,在普通人去做時也同樣存在,不過普通人因司空見慣而不去發掘或是不屑於發掘罷了。
珍惜平常絕不意味著生命的安於現狀無所作為。人類的偉大在於生命永不休止的渴望和追求,曆史的不斷向前和進步正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和少數的“偉人”共同諦造和推進的。當我們駕著生活的小舟在生命這條河中款款漂流時,我們的生命樂趣,既來自於與驚濤駭浪的奮勇搏擊,也來自對細水微瀾的默默尋思,既來自於對偉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來自於對草地低穀的切切愛憐。所以我們平常的生命平常的生活一經升華,就會變得不那麼平常起來。因為,生命和生活的美麗,就蟄伏於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平常之中。
2.處世:寵辱不驚
宋朝的呂蒙正,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指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大步走了過去。其他參政為他忿忿不平,準備去查問是誰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參政們不解,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那麼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因此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是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宏大。在生活中,誰都會碰到那些對我們惡言相對的人。對待他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理不睬。因為要做的正事太多了,此類隻會勞人費神而毫無意義的事就不要去管了。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較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鑽牛角尖,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對任何人都容不下,把自己同他人和社會隔絕開。鏡子表麵看起來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會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連衣都不敢穿了。如果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人人都要罪不可赦無可藥救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像呂蒙正一樣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大家都會躲你遠遠的。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同呂蒙正一樣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無意義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集中一切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並在青史上為自己留下重重的一筆。
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絕非易事,這需要有良好的修養,要有豁達的性格。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有位同事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二、三百元工資,一間12平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有時還會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生氣。一般情況下,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是有原因的。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沒有必要與之上綱上線,非要分出雌雄。如果較起真來,大動肝火,真刀真槍地幹起來,釀出個什麼後果,那就得不償失了。假如對方沒有文化,一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而且會顯得自己雖學富五車,卻大有“白學了”的意思。另外,對方的觸犯從某種程度上是發泄和轉嫁痛苦,雖說我們沒有分攤他痛苦的義務,但客觀上確實幫助了他,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心中也就是坦然、輕鬆多了。
人們在單位、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規範化角色,但一回到家裏,就要脫掉鞋子,脫掉西裝,洗去外麵世事的浮塵。不管在外麵你是領導也好,是員工也罷;是富翁也好,是窮鬼也罷,回到家裏就需要返璞歸真,充當最真實的自己,盡享生活的快樂。家是最可以無所顧忌而放鬆的地方,倘若你在家裏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距,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後果,掂量再三,那就活得太累了。在家裏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作丈夫的要寬厚,在錢物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毛病,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讓他感到是戴著枷鎖過日子,進而對妻產生厭倦,那才真正會發生危機。家裏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狼煙四起,雞飛狗跳,也不要把它當成應付、應酬的官場、商場,虛情假意、阿諛奉承。
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這位智者的確頗有城府和修養了,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可以不屑一顧。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
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3.凡事不能太認真
佛家倡導:“放下。”意思是放下一切牽絆和煩惱,拋棄一切雜念,人才能悟道。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有時我們並未遇到什麼大的困難、挫折,卻總表現得煩躁、沮喪不已。因為心中“放不下”,因為太認真,因為“心太小”。
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如果無傷大雅,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這不僅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而且也是為了顧及了他人的名譽,不致給他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不僅可以明哲保身,而且也體現了自己做人的度量。
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這要視場合而定。鑽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而對於一些無關大局的瑣事,不必太認真。不看對象,不分地點地刻板認真,往往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處處被動受阻。這種時候,如果能後退一步,實為明智率。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人都有缺陷,包括自己。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更沒有必要抓住自己的錯誤不放。
人生一世,前進的道路曲折艱辛而又錯綜複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去認真、較勁,就會給自己多設置一條障礙、多添加一道樊籬。所以,“認真”之前,還需要“認真”仔細去權衡。雞毛蒜皮的繁瑣無須認真,無關大局的枝節無須認真。
英國曆史上有一位首相勞合·喬治,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散步,每走過一道門,他都小心翼翼地把它關好。朋友說:“你用不著關這些門呀。”他說:“我這一輩子都在關閉我身後的門。當我關門時,過去的事也被關在後麵了。然後重新開始,向前邁進。”
勞合·喬治何其聰明,將過去關掉,將未來打開。煩惱也是一樣,隻要我們把它們擋在時間的大門之外,那麼,它們就永遠不會進入我們的生活來左右我們了。無論多麼糟糕的事情,都會隨著時間成為過去。所以,煩惱很多時候是自找的,像穿鞋、走路這樣的小事而言,很多人也要在上邊花腦筋。什麼事都要顧忌,難免給心靈戴上了沉重的枷鎖,輕鬆不起來。
狄士雷裏說過:“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隻顧小事。”在多數的時間裏,要想克服被一些小事所引起的困擾,隻要把看法和重點轉移一下就行了——讓你有一個新的、能使你開心一點的看法。
煩惱的時候,你隻要用希望來代替失望,用勇敢來代替沮喪,用樂觀來代替悲觀,用寧靜來代替煩躁,用愉快來代替煩悶就夠了。如此一來,煩惱在你心中便無處可躲。
有了半杯咖啡,與其為缺少另外半杯而苦惱,不如為已經擁有的半杯而欣慰。生活中瑣事實在是非常的多,許多事並無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之分,若這樣一時想不通,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許就能夠豁然開朗。
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若能真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隨時保持良好的個人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處處擁有一份好心情,生活也就會因此變得更加絢麗多姿了。
4.初入社會,眼高手低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十年寒窗,就是為了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四年努力,為的就是走向社會所謀得一份好工作。
對若讀了十幾年書的人說來,畢業後走上理想的工作崗位,自我感覺肯定是良好的。然而,就在這種一廂情願的熱忱中,很多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陷入初入社會的誤區中。
一些年輕人進入社會以後,各自奔赴自己的前程。但幾年以後,卻成敗分明,榮辱各異,有的青雲直上,一路順風,有的步履維艱,運途多舛,還有的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甚至直到中年也沒有找到“北”。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些人如此落魄和失意的呢?總結一下,大多是由於最初起步時的幾個“失足”造成的。
1.過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特長”
年輕人的特長,應當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該首先成為挑剔工作的“資本”。
把自己看得過於出色,要求從自己所謂“特長”出發,做到“人盡其才”,這是不少年輕人初涉社會很容易走進去的誤區。
丁鵬頭一天到廣告裝潢公司報到,對經理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要求專業對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長”。這位在大學美術係因為專業成績不錯而大受青睞的優等生,很直接地要求經理讓他到廣告設計部門,他認為這才能發揮他的優勢。
可是,公司經理卻讓他到策劃部門實習,再根據情況決定。
丁鵬聽後心裏十分不舒服,他不知道經理為何這樣安排,所以他忿忿不平,到了策劃部門既不安心,又不虛心學習,結果給其他同事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輕人剛到工作崗位,是應當發揮特長。但這個特長隻是個人所“認可”的,有時候並不是單位立即需要的。因為每個單位都有個結構完整、最佳結合的問題。個人特長,隻有讓單位了解,並作為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時,才真正是需要發揮的特長。
年輕人的特長,應當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該首先成為挑剔工作的“資本”,應該是特長服從需要,而不是需要遷就特長。
2.好高騖遠,企望“一步到位”
有許多步入中年的“老人們”都說,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到現在想想都是為了給以後的工作做鋪墊作用的。
工作崗位“定”在哪裏?這是新人所關心的,這就跟高考報誌願一樣,學校選好了,還要選個好專業,不然實在沒有興趣繼續以後的學習。
在大學新聞係素有“才子”之稱的小賈,在校時已有許多篇文章問世,而且有的還在社會上產生不小的反響。
畢業時,小賈和其他幾位同學一同被分配到市裏有名的報社。他有些想當然,以為一定會分在“特稿部”,至少當“記者”。可是等通知下來,他卻被分到總編辦公室,而另兩位同學倒被安排在特稿部當實習記者。這下,他有些失望了。
他開始埋怨“安排不當”,開始怨言領導不識“貨”。實際上,領導上這樣安排,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讓他全麵了解報紙的運轉過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發揮他的特長。
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服從安排在崗位上積累些經驗,對將來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