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改變以絕對的是非標準來衡量一切的思維方法,才能跳出這一怪圈。
傑克是一位公司員工,他經常與妻子在家爭吵,以至於到不離婚就不能解決問題的地步,後來,他找到一位心理谘詢專家,聽了傑克的訴說後,專家給他提出了一條建議——“不要總是試圖向你妻子表明她錯了,你不妨隻同她討論討論而不去辯明誰對誰錯。隻要你不再強求她接受你的意見,你也就不必自尋煩惱,不必為證實自己的正確而無休止地爭吵了。”後來,傑克試著做了,果然很奏效。後來,一旦遇到相反的觀點和看法,他不再與妻子爭論不休,要麼與之討論,要麼回避不談。一段時間以後,他們的夫妻關係明顯得到了改善。
其實,各種是非觀念都代表著一種“應該”的規則。這些規則會妨礙你,當你信奉的規則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尤為如此。生活中不乏一些優柔寡斷之人,他們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難以做出決定,他們之所以優柔寡斷,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總希望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以為通過推遲選擇便可以避免犯錯誤,從而避免憂慮。有一位患者去求助心理醫生,當醫生問他是否很難做出決定。他回答道:“嗯……,這很難說。”
你或許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難以做出決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這是習慣於以是非標準衡量事物的直接後果。如果當你要做出某些決定時,你能拋開一些僵化的是非觀念,而不顧忌什麼是是非非,你將輕而易舉地做出自己的決定。
例如,你到商店購買了一件衣服,當你穿給父母、朋友,或孩子們看看之後,他們會表達出不同的觀點,而你無法判斷他們哪一個人的觀點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這時,你應該把握住一個關鍵,那就是你自己喜歡最為重要。
你可能會認為,錯誤的思想是不好的,甚至根本不應提出來,應當鼓勵正確的思想。你或許會對孩子、朋友或妻子說:“不對的話就不要說,不對的事就不要做。”問題恰恰出在這裏。因為這種對與錯、是非曲直的標準應該由誰來確定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肯定回答的問題。法律隻能決定一件事是否合法,卻不能決定它的對錯。
一個多世紀以前,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指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我們所壓製的是不是錯誤的意見。即使我們壓製的是錯誤的意見,壓製意見的做法比錯誤意見本身更為邪惡。”
衡量是否更適合生活的標準並不在於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在做出選擇之後,控製情感的能力則更為明確地反映出自我抑製能力,因為一種所謂正確的標準包含著我們前麵談到的所謂“規則”,而你應當努力打破這些規則。
8.常歎懷才不遇,不如快馬加鞭
人常用:“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來感歎自己的懷才不遇,遇人不淑。但現在更多的觀點卻認為,“懷才不遇”不是他人造成的,如果被你遇到了,可能是因為你沒才!
如今,“懷才不遇”好像成了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的一種通病,他們普遍的症狀是:躊躇滿誌、傲氣十足,牢騷滿腹,喜歡批評他人,有時也會顯出一副抑鬱不得誌的樣子。
這類人中雖然有的的確是懷才不遇,由於客觀環境無法與之適應,“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遭蝦戲。”但為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委屈自己,所以生活得十分痛苦。難道現實中有才的人都是如此嗎?不,盡管有時出現千裏馬無緣遇伯樂,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裏馬,一次錯遇伯樂,應該還有第二次、第三次機會,豈會次次錯過。
很多人之所以出現一種“懷才不遇”的情況,大部分是因為自己造成的。有些人確實有才,但他們常自視清高,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學曆比較低的人,可如今的社會不是讀兩本書寫篇“八股”文就可以一步登天的“科舉”時代了,並不是你有才氣,就能成就大器。你的上司,因為你的才幹本來就會威脅到他的生存,再加上你不適度收斂自己的鋒芒,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的才幹,大嘴大舌,任意指點,上司能容得下你?最後的結局就是,你慢慢變成了一位“懷才不遇”者。
還有一種懷才不遇者,他們其實就是一類自我膨脹的庸才。因為他們本身無能,別人當然無法重用。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沒用,反倒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沒人識才,於是到處發牢騷,吐苦水。
不管是有才還是無才,懷才不遇者真是人見人怕,他們要麼一見人就不停嘴的罵人,開口就是批評同事、主管、老板,然後吹噓自己多行,多麼能幹,聽者也隻好點頭稱是;要麼就是鬱悶不已,哀聲歎氣,臉色灰暗毫無生機,一副“祥林嫂”的樣子,讓人避之不及!
最終的結果是,“懷才不遇”之感越強的人,就會把自己孤立在一個越來越小的圈子裏,甚至無法與其他人共處。每個人都怕惹麻煩而不敢跟這種人打交道,敬而遠之!一個人如果給眾人的不良印象已成定局,結果隻能是有的辭職了,有的外調,有的一直是個小職員,有的則一輩子“懷才不遇”。
一個人不管才幹如何,都會碰上無法施展自己才幹的時候,這時候千萬要記住:即使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你越是沉不住氣,別人就越看輕你。要學會司馬懿“韜光養晦”,要學韓信忍“胯下之辱”。
那麼要如何才能避免“懷才不遇”呢?年輕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高估了自己
人應該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你怕自己評估不大客觀,可以找個朋友和較熟的同事幫助你一起分析,如果別人的評估比你自我評估的結果要低,那你就要虛心接受。“旁觀者清”有些旁人可能對我們了解得更加準確深刻。那何不接受他人的評價?
2.檢查一下自己的能力為何無法施展
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還是大環境的限製?還是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的原因,那就等待時機,如果是大環境的緣故,那就離開這個環境;如果是人為因素,你可與對方誠懇溝通,並想想是否有得罪他人之處。
3.亮出自己的其他專長
有時候,懷才不遇者是因為用錯了專長,他們確實有才,但沒有發揮出來,或未用到“鋼刃”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要求他人給個機會試試,說不定又為你開辟一條生路。
4.營造一種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
不要成為別人躲避的對象,反而應該以你的才幹協助其他同事。但要記住,幫助別人時不要居功,否則會逼退你的同事。此外,謙虛客氣,廣結善緣,也將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
5.繼續強化你的才能
也許你是在某一方麵有才,但可能由於才氣不夠,所以沒讓人看出來。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更加強化自己這方麵的能力,當時機成熟時,你自然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不管怎樣,不要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終日歎惜,這樣會成為你的一種心理負擔,勤懇地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是大才小用,也應心心懷感恩,努力做好,因為這總比無事可做要好得多。
9.名利非萬能,索取要適度
貪欲是毒藥。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名利”二字卻蒙蔽了世人的雙眼,看不到危險,不懂得適可而止,最終被它所吞噬。
一群螞蟻發現一個小碟子裏有一攤蜂蜜,於是它們排成一條長橫隊,浩浩蕩蕩地向蜂蜜而來。不幸的是,它們一踏上碟中的蜂蜜,細細的腿腳被蜂蜜牢牢膠住,全都陷入甜蜜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這時,另一群螞蟻也聞香而來。它們一見了蜂蜜,也立刻不顧一切,衝了上去,向蜂蜜發起了進攻。
“不要貪吃了!”一個垂死的螞蟻警告後來者說:“你們沒看見我們的不幸遭遇嗎?”
後來者隻顧大口地吞蜜,連眼皮也不翻一翻。過了不久,被警告的一批螞蟻被淹死了,接著後來的一批螞蟻又陷入蜜海中不能自拔。當後來者嚐到被淹的滋味,十分後悔地警告又一批後來者時,不想後來者聽了,和它們剛來時采取的態度一樣——置之不理,充耳不聞,最後也成了淹死鬼!
就這樣,小小一碟蜂蜜中,一層一層地積滿了數不清的螞蟻屍體。而碟子周圍,依然有數不清的螞蟻陸續到來。
前仆後繼的螞蟻為它們的貪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貪心是害人的,因為物欲是沒有止境的,安於樸素的生活,不妄想非分的享受,自然會得到恬淡安適的樂趣。
看了《螞蟻和蜂蜜》這個寓言,心中悸動不已。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有時候為了一點點的小利益就被蒙蔽了大腦,從而失去了自我控製能力而行動失策。貪心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物欲是沒有止境的。
曾國藩說:“貪是人的大忌。許多本來有才能,也有希望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一個‘貪’字而毀了自己。所以說,要想走得遠,發展得更好,必須克製住貪欲。索取要適可而止,萬萬不可被貪欲所蒙蔽而毀了自己。”然而,世人多像螞蟻,在“欲”麵前立馬變成了一個“低能”兒,隻知“貪”而不知“止”。
一天,一個非常窮困的乞丐垂頭喪氣地走在街上。他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臉色蠟黃,好像幾天沒有吃飯了,看到食物時,眼睛立刻發出貪婪的亮光。此時,他最想得到的就是一個饅頭或者米飯。
他非常痛恨自己的窮困,但是卻沒辦法改變它。佛祖在西天遙知此事,決定幫助他改變命運並開化他。於是,他出現在乞丐麵前。看見無所不能的佛祖的出現,乞丐立刻哀求他幫助自己。
佛祖慈悲地說:“你最希望得到什麼?”
乞丐早就把剛才的願望丟到九霄雲外了,馬上說:“我想要金幣。”
佛祖看了看他,說:“你用衣服準備接著吧!不過不要太貪心,否則你的衣服就更加破了。而這些金幣隻有被你接住並包在衣服裏,才是金幣,否則就是垃圾。”
乞丐非常高興,立刻脫下了所有的衣服。
佛祖手指一動,立刻就有金幣“嘩嘩”地從天而降,一枚枚地掉在乞丐衣服上,一會兒就滿了。
佛祖說:“好啦!你的衣服快破了,不能再接了。”
但是,乞丐早就忘記剛才的話了,隻顧著接金幣,嘴裏還嚷嚷著:“再來點,再來點。”
正在這時,“啪”地一聲,乞丐的衣服破了,裂開個大口子。頓時,金幣都掉到地上變成了石子。
乞丐呆住了,哭泣道:“怎麼可以這樣呢?佛祖,再幫助我一次吧!我絕對不會再貪心了。”可是當他抬頭一看,佛祖已經不見了。結果,乞丐依然是可憐的乞丐。
貪欲就像是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愈貪婪的人,就愈會一無所有。因為貪婪,他們不知道什麼叫滿足,而因為不知道滿足,他們反而失去了本應該得到的東西。故事裏那個乞丐以為再來一點就可以滿足,殊不知,即使金幣掉得再多,他還是不能滿足。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希特勒貪圖世界而最終被迫自盡;宋之問貪圖名譽,為了獨占外甥的兩句詩而致人死命並被問罪。近年來,紛紛落馬的高官無一不是為了“利”。貪欲害人實在太深。
切記,不能因為一時的小利而鼠目寸光,失掉更加重要的東西。
10.享受生活,體味人生
安逸等於地獄。但在忙碌和疲勞後的適當修整則是為了享受生活,這是生命的真諦。把自己的心態擺正,用一顆平常的心態,去體味人生,享受人生,去迎接大自然對人生的挑戰,深刻認識到酸甜苦辣乃是人生的獨有特色,興衰榮辱即是自然界賦予人類永不衰敗的交響曲。
所謂的享受生活,就是不被功名利祿所牽絆,對人生路上的沉浮不僅要看得開,更要想得遠,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鮮花與掌聲之中忘乎所以;不要在失敗與磨難中垂頭喪氣;不要在順境中自高自大;不要在逆境中停滯不前。而要在“繁華過盡皆成夢,平淡人生才是真”中去品味人生的真正含義;要能夠在“酸甜苦辣皆有味,興衰榮枯皆自然”當中去享受生活的真滋真味!
保持一份生活的明淨,在輝煌的歲月中,不要忘形;在失意的日子中,不要懈怠,用一種平常的心態去善待生活的每一天,平靜的心態追求目標。生活需要激情,但不要刺激,不要貪婪,更不要困死在金錢、權利、美色中。要能夠正視自己,要進行努力地創造,而不奢求;追求品位,更不要愛慕虛榮。
享受生活,關鍵在於“拿來”就可以享受,而不是“找到”才能享受。對於一杯清茶來說,並不比一杯咖啡遜色,摟著愛人散步並不比坐“寶馬”兜風缺乏情趣,全家團聚喝著稀飯的那種境界並不比讓情人陪著坐在音樂廳的茫然心情更讓人感到真實。
隻要學會享受生活,才能做到更加珍惜生活,從而,激發你創造生活,生活才會有奇跡出現。
一個樵夫上山去砍柴,看見一個人正躺在樹下乘涼。樵夫見狀忍不住問那人:“你怎麼躺在這兒,為什麼不去砍柴呢?”
那人不解地問:“為什麼非要砍柴呢?”
樵夫說:“砍來的柴可以賣錢呀!”
那人又問:“賣了錢又有什麼用呢?”
樵夫滿懷憧憬地說:“有了錢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那人聽後笑了,說:“那你認為我此刻在做什麼?”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而我們要的是“生活在此刻”。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將要做的。享受你現在擁有的,而不是你努力爭取的。擺脫對“下一刻”的迷戀和幻想,因為它們大多數都不切實際,有的雖然最終會得到,卻剝奪了我們此刻的生活。
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著工作中的事,不要一邊工作又一邊擔心下班後要做的事。專注於享受“當下”,才是生活的真諦。
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帶來的生活體驗而高興;分享與家人、朋友相處時的甜蜜。
要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去聆聽風雨之聲,去仰望璀璨的星空,與無窮的自然生命力相連接。
不在生活的表層遊移,而是深入進去,聆聽生活最美的“樂章”,讓生活變得更加生動、更有意義。
昨天是一張過期的支票,明天是一筆尚不能取出的存款,惟有令天才是擺在你麵前的現金。
享受此刻吧!過好每一個今天,昨天既然已成往事,又何必太費心機。抓住今天,忙碌於今天,你就無暇顧及昨天。
活著的人,要記住,生命是美麗的,美麗總是短暫的。緊緊抓住它吧!今天對於我們來說,隻有一次!好好珍惜、享受你的每一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