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進可攻,退可守,三思而後行——謹慎(3 / 3)

我們都有這樣的習慣,過馬路之前,你肯定要先看清左右兩邊的車輛。如果你生長在中國,你會習慣先看左邊,再看右邊。如果你生長在英國,則習慣先看右邊,再看左邊,因為車子是靠左行駛。我們從小就學習並且養成習慣,一種儲存的程式,幾乎不需要思索,隻是一種下意識的行動。

同樣的,思考模式被輸入到你的潛意識之中,造就現在的你。這些模式可以因為重新學習不同的、更有效的思考模式而改變。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還不太晚。不管我們的年紀有多大,習慣有多久,隻要有改正行為的意識和技巧,就能改變它。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這樣一句話:“你不可能教條老狗學會新戲法。”我們可以不學那些自我挫敗行為,而應學習積極的行為。成功的秘密就是成功者習慣了去做那些失敗者不喜歡或不願做的事。或許,成功者也不願做這樣的事,但他們還是去做了。例如,失敗者不願意接受訓練,不願吃苦,不願信守諾言;成功者也不喜歡受訓,不願吃苦,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那樣做了,因為他們養成了去做失敗者不喜歡做的那些事的習慣。

7.建立你的“思維空間站”

一個成功者,一定有從全局觀察,從大處著眼的氣度與能力,絕不會拘於小範圍或局部。

人不但要養成思考的好習慣,同時還要擴展思考的範圍,開闊思路,擴展思維,才會更好地、更大限度地獲取有益的信息。

人的大腦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大腦很適合多元化的思考。然而,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都使我們習慣於“直線式的思考”。其實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思維方法,相比較而言發散性思維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我們隻在把直線式的思考方式,改換成人類一向最擅長的“視覺思考”、“空間思考”即可。

中國著名企業家祝維沙就是一個善於進行“視覺思考”的人,著名IT評論人薑奇平在一篇文章中將祝維沙稱為“惟一對網絡股的製度創新效果具有理性認識的企業家”。他將祝維沙的觀點歸結為:企業製度應當為現在尚無名分的“知本”提供製度保障,用期權肯定企業家的知本財產。這樣才能抓住當前資本市場上的有利機遇,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走出困境。這是中國企業改革的真正突破口。

祝維沙從裕興公司的上市經曆中,對目前全球資本重組浪潮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認識,而且可以說是非常的獨特。他把這叫做“新圈地運動”。和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圈地運動一樣,新圈地運動的實質是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中,資本的再分配。

“中國要是錯過當前的曆史機遇,就要錯過一個時代。”祝維沙認為,在資本的產業重組階段,如果你沒有獲得資本而別人獲得了,就等於百米賽跑中別人已經起步,而你仍在起跑線上猶豫。別人都把資本投在產業結構高端,你卻被擠在低端,未來幾十年,你可能會翻不過身來。隻能是別人賺大錢,你賺小錢,甚至不賺錢。所以“微軟要壟斷PC業界標準,我非要爭信息家電業界標準不可!”所以祝維沙說裕興要做香港股市的微軟。

“虛實結合”,祝維沙一再說,“自從有了知識經濟後,虛擬經濟已經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新興企業帶著巨大的泡沫吃掉沒有泡沫的企業。比如A01吞並時代華納。裕興現在一手拿著港元,一手拿著期權,也可以吃了,而且吃得比別人更利索。拿著股市上的錢去收購企業,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企業形態:泡沫越大,收購企業的水平越高,也更方便。”

“光泡沫行嗎?不行!光啤酒沒泡沫行嗎?也不行!所以裕興要做啤酒也要打泡沫!”祝維沙可謂言語犀利,一語中的。而這透徹的見解自然是從他對市場全麵性觀察思考後才能夠獲得的。

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時間都是直線思考的思維方式。

我們的頭腦的構造,本來不是直線型的,而且,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身,也不是直線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甚至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得上是直線的。

沒有人規定我們看一件東西或觀察一件事物,要先從哪兒看起,再看到哪裏,最後在哪兒終結。我們經常是從自己想看的部分、自己有興趣的部分看起,或是以一種在瞬間掌握整體的方式,來運用我們的視覺。

其實,人的大腦天生就有適宜於進行非直線的“視覺觀察”的特質,但是,由於我們的努力,花費極長的時間,來培育這種適於進行非直線式思考的大腦,去進行直線式的思考與觀察,因此在思考過程中經常有阻礙產生,甚至有許多人始終無法適應。

而我們認為那種思考無法直線化的人,是不合乎時代潮流的被淘汰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由片麵導致的錯誤推論。

隻知道一些事情,反而使我們看不清事物的實體,不要說思考,如果去發現新的觀點與角度的話,則知道的愈多,反而愈受拘束。

一個人要跳出直線式思維方式的困擾,要發現任何新的事物,首先要學會“觀察”。經過全麵的觀察,可使事物逐漸清晰、明朗。但此時觀察所有的工具,必須要以非直線化的工具為前提。

因此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指出:成功者必須要具備散射性的思維能力與習慣。擴展你的思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許多成功人士能夠把這個世界變成更理想的樂園,全靠發散性思維。埃瑪·蓋茨博士是美國大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和發明家,他一生中在各種藝術領域和科學領域中做了許多發明,有許多發現。

蓋茨博士的個人生活證實,他鍛煉腦力和體力的方法可以培養健康的身體並促進心智的靈活。他思考問題非常全麵。

蓋茨博士特別安排時間來集中心神思索,另外一點,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並立即采取行動,他的發散性思維幫他獲得了成功。

一個人要成大事,就要在平時養成用多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就是思考中的創新。隻有這樣,才會使你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擴展思維空間,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生存的活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走向成功的動力與方向。

8.精明靈敏巧脫險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臣子們一招不慎,就會人頭落地。所以自古為人臣而有大功者,很少有終善其身的,但上官婉兒以罪臣之身卻博得武則天歡心,並委以重任,這都歸功於她謹慎小心,精明靈敏的性格。

武則天奪權時殺死了上官儀全家,僅留下一個上官婉兒,難道是說武則天愛才舍得殺上官婉兒,肯定不是,“唐初四傑”之一駱賓王,才冠天下,還是命喪她的屠刀之下,婉兒才再高也不能跟他相提並論。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因不滿武則天專權而招致滅族之災。當時上官婉兒尚在繈褓之中,同母親鄭氏一起被沒入宮中為奴。

上官婉兒入宮後,在母親鄭氏的教導下,飽讀詩書,擅長詩文。鄭氏在指導女兒讀書的同時,也將家庭慘禍的真相逐步告訴給上官婉兒。在婉兒的心中,從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上官婉兒個性聰慧、機敏。她想到祖父、父親的慘死,不僅悲痛萬分,氣血上湧,想報大仇,但沒有權也沒有勢力,報仇談何容易,目前最重要的是保住母女的性命。她在12歲時,被調到太子李賢身邊為侍女。

由於環境的險惡,造就了上官婉兒謹慎、機警、精明的個性。她深知要在宮中立住腳,保住命,必須找到一個強有力的靠山,目前太子李賢就是最佳人選,自己年輕、漂亮、有才,若能打動太子李賢之心,將來結局如何就是說不準的事了。

有了這種想法後,上官婉兒很注意討好太子李賢,以極為含蓄的筆調寫下了《彩書怨》一詩。詩雲: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裏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帳久離居。

《彩書怨》後來巧妙傳到了太子賢手中,他讀後心有所動,便將上官婉兒喚去問道:“上官婉兒,我問你,你這《彩書怨》是寫給誰的?”婉兒心頭一驚,忙說:“是奴婢寫給自己的。”太子賢追問:“你的心有了寄托嗎?”上官婉兒此時定過神來,回答說:“奴婢是假托著湘夫人思念大舜皇帝呀。”太子賢笑了笑,說:“這當然不錯:‘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裏餘’,這看來是指大舜。大舜南巡不返,死在蒼梧之野。不過,詩中用字太尖刻了,非湘夫人的口氣,你該是另有寄托吧?”

一日,武則天到了太子的書房,隨手翻閱案頭的《孝經》,竟從中翻出上官婉兒的《彩書怨》,讀罷大怒:“這是誰人之作?”太子非常惶恐的回答:“稟奏母後,那是上官婉兒所寫。”武後更加嚴厲了:“上官婉兒?她是誰?”“啟稟母後,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14年前,上官儀及其子上官庭芝服刑之後,上官婉兒便與其母鄭氏入宮為奴。”當武則天把上官婉兒喚至跟前,得知上官婉兒年僅14歲時,大吃一驚。

武則天認真地打量麵前這位少女;她身材輕盈,麵容姣美,眼角眉梢間有一股倔強之氣。武則天心中不免有點喜歡她了。她知道,《彩書怨》的內容很微妙,它不僅僅是寫湘夫人思念大舜,首句“葉下洞庭初”不是很容易讓人想起屈原嗎?上官儀是初唐著名詩人,開創了“上官體”,婉兒是不是在懷念她的祖父呢?

武則天決定親自考一考上官婉兒,便說:“14歲就能寫出這樣的詩,委實不易。你能當我的麵另外做一首嗎?”

“請皇後出題。”

武則天在室內環顧一番,看到剪綵花,便決定以此為題:“你就以《剪綵花》為題,做出一首五言律詩,要與《彩書怨》同韻。”

上官婉兒輔好紙,備好筆,凝思片刻,一揮而就: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到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武則天讀罷,心中不免暗暗稱奇。這首詩寫得相當不錯。首聯兩句,緊扣剪彩花著墨,花枝繁茂的葉片,並非自然生成,而是剪裁而出,鮮豔美麗的花枝也是借助了巧剪才得以舒展怒放的。開宗明義,點出主旨。頷聯兩句,承接上聯對剪彩花的枝條和花蕊進行描繪;觸摸一下彩花的枝條雖然可以亂真,但是你要接取它的花蕊,才知竟是假的。這兩句從花兒著筆,便又處處言明它是彩花。頸聯兩句,從時序的更替來寫彩花和真花的異同。彩花因是立春日剪裁而成,所以說是同真花一樣,是“春至由來發”;然而,當秋風襲來、花木搖落之際,彩花的枝葉卻依是茂密如初,未見羽落。尾聯兩句,以感歎、抒情為全詩作結:請問桃花和李樹,在你們的同類之中雜了彩花,並且達了假可亂真的地步,你們做何感想與打算?這最後兩句,詩人突發奇想,同桃李直接對話問得巧妙,問得有趣,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謂妙筆,結得不俗。

武則天又把《剪綵花》讀了一遍,心中突然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她反複誦念著最後兩句:“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厲聲問道:“上官婉兒,你這兩句是什麼意思?”

“是說假花可以亂真。”

“你是不是有意在含沙射影?”

“皇後,古人雲‘詩無達詁’,要看讀詩者心態如何。娘娘如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

“上官婉兒,我殺了你祖父,殺了你父親,你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否?”

“如果娘娘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

回答得好!不卑不亢,柔而有剛,上官婉兒的機警果斷徹底征服了武則天,武則天不由得真正喜歡上了這位少女。從此,上官婉兒便到了武則天身邊,並開始了她傳奇的後半生。

聰慧、機敏、謹慎而鎮定自若,臨危不懼,不卑不亢,不巧言令色,不沉默應對。上官婉兒的這些品質和才能都是今天想成大事者應該虛心學習的。

9.謹慎不是優柔寡斷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這隻能說明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竭心盡力輔佐漢室的美德,如果從其性格上來說,他是失敗的。過於謹慎的個性使他失去了惟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機會。而北伐的失敗,也就宣告著蜀漢政權的衰敗和最終滅亡。

諸葛亮屬於謹慎性格,他慮事周全,謹小慎微,對他這種性格描述貼切的是《三國演義》裏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節。

諸葛亮用馬謖的反間計使曹睿削掉司馬懿的兵權後,開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駙馬夏侯楙為大都督來迎戰諸葛亮,於是魏延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諸葛亮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其實魏延此計正合兵家奇襲之計,妙不可言,後來司馬懿重掌兵權之後,分析說:“如果是我進兵,我一定要從子午穀進攻,奇襲長安,這樣長安一帶便唾手可得。”魏延與司馬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可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卻不用此計,實在遺憾。

後來鄧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陰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奇襲成都,一舉成功,他沒按正規進攻路線來攻打成都,避開薑維劍門關的大軍,滅了蜀漢政權,此計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轍。

諸葛亮北伐中原能夠成功的惟一一次機會就在於此,因為魏主曹睿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中了馬謖反間計,撤了司馬懿的兵權;二是派不諳戰事的夏侯楙為帥來拒蜀。這正好給了諸葛亮天賜之機,如果諸葛亮能抓住這一機會,按魏延之計,率五千精兵直取長安,自己再率軍出斜穀,那麼大事幾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馬呼應,誰能定天下就難說了。

機會轉瞬即逝,成功者的精明就在於能抓住短暫的機會,哪怕是瞬間也不錯過。所以劉邦說,自己比項羽強,但強不在個人,而強在用人。

然而,“諸葛一生惟謹慎”。談笑間,他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機會。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卻性格謹慎,不敢冒險。

諸葛亮個性謹慎細微還表現在事無巨細上。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這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細大不捐,事無巨細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具體事的人隻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劉邵在《人物誌》中也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最高統治者正是因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親,所以才能統帥眾多有才能的人。”

謹慎精細性格的人常常會關注一些細小之事。諸葛亮便是這樣,他事無大小,都大包大攬。蜀國似乎隻有一個諸葛亮是個人才,他事必躬親,結果呢?落個好名聲,累死五丈原。

一次,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因膽怯而不敢出戰,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一天,曹營中士兵忽報諸葛亮率蜀兵進駐五丈原,派人送來一盒禮物和一封書信,司馬懿隻好把來人叫來。司馬懿接過盒子,打開一看,卻是婦人的頭飾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為大將,卻和關在閨房裏的婦人一樣,躲著不敢迎戰,沒有一點大丈夫的氣概。

司馬懿大怒,但他抑製住不肯發泄出來,卻裝出一副笑臉道:“諸葛亮竟把我看成婦人了!”說罷,吩咐把盒子收起來,重賞來人。

接著,他又問來人道:“你們丞相平時飲食的情況怎樣,忙不忙?”來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經他親自辦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卻吃不上幾升。”司馬懿對身邊的部將說道:“諸葛亮確是忠心無私的,隻是不肯信托別人,所以事無巨細,什麼都要自己管,做個主帥怎麼可以這樣呢?況且他食少事煩,準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營,把司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話都回報諸葛亮。諸葛亮聽後,不覺歎了一口氣說:“唉,司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來,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神思不寧,有時還吐血。

此事發生不久,諸葛亮就因勞累過度,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無論是作為曆史人物還是文學形象,其賢相楷模的定論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為道德人格,他確實有不可否認之處,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卻頗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謹小慎微的個性沒能讓諸葛亮成功,這也是他最大的性格弱點,不識大體,棄細務,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慘結局。

謹小慎微不是事無巨細,更不是優柔寡斷,諸葛亮、雍正都是五十多歲就早早撒手人寰,他們都是累死的。所以,在今天,若想成大事者,不僅要自己努力上進,還要培養一班忠心耿耿的得力幹將。因為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永遠也趕不上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