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個知名企業家每次會客或者出席社交活動前,都會沐浴更衣,將自己認真裝扮一番。有一次,他在工地視察,恰好碰到一個重要客戶前來工地上考察和學習。為了接待好這個客戶,企業家驅車二十多裏地找到了一家旅館洗澡,並安排秘書去商場購買了一套新的西服。當時工地上的員工都在竊竊私語,認為這個企業家太喜歡幹淨,喜歡打扮自己。
麵對大家的質疑,企業家笑著回應說:“當我們準備見一個客戶,或者準備一次重要的談話時,一定不要忘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這個好印象首先來源於好的個人形象。我們總不能邋裏邋遢就同別人坐在沙發上交談,一定要想辦法讓對方感到舒服才行。”
如果對這個企業家的話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他在麵對溝通時更加看重的是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使得他非常重視相關的準備工作。為了確保溝通更加高效順暢,他會進行一些必要的儀式。這些儀式可能與溝通內容無關,卻可以幫助他提升溝通效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通過一些儀式來產生儀式感,其目的主要是給自己施加一些積極的暗示,暗示自己必須真誠、誠懇、專注、滿懷期待地做一件事。這種儀式不會受到生活瑣碎事情的影響。儀式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它代表了一種精致的生活態度,一種美好的生活期待。比如過生日的時候,人們會想著給自己買一個蛋糕;過年了想著發紅包;一些人出遠門會拜佛,這些都代表了一種儀式感。
儀式類似於安慰劑,能夠有效激活大腦多巴胺獎勵機製,從而撫慰不安的情緒並激勵人們產生愉快的情感。從具體的認知來說,身體體驗和環境的互動構成了人們的認知活動,儀式中往往包含了特定的程序性的動作,從而強化對自身的認知。就像上課以及下課時,老師會喊“起立”一樣,這是一個區分即將上課或者下課的口號,提醒學生分清界限。
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儀式過程中需要一致性的互動符號和人們的情感共享。通過現場聚集後的彼此分享、相互傳染,能有效縮短人際距離。比如學校在開學的時候,會安排聯誼會或者同鄉會,讓大家聯絡感情。這些儀式未必和正式的溝通以及溝通內容有直接關聯,但是都給溝通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在溝通中保持專注的人往往具有一種儀式感。他們會認真做好準備,認真評估每一個細節。為了保證社交過程的順暢和完美,他們會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做好各種準備工作。這些準備並不一定是信息的收集,也不一定是製訂各種策略,或者對可能到來的溝通進行反複練習,而常常是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
他們覺得接待客人或者與他人交流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些人不會把問題簡單地理解為“和別人對話”或者“和對方見個麵”。他們會更加專注一些細節性的東西。但是與單純地關注細節不同,真正專注於溝通的人會在思想上對自己所做之事產生崇拜感,會將相關的溝通活動當成一個很有儀式感的活動來對待。為了更好地完成相關的溝通活動,他們從一開始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誠意,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儀式。他們會特意保持良好的形象,或者讓自己的心情保持寧靜祥和。
儀式感比較強的人往往擁有良好的溝通態度,他們會非常鄭重地對待即將到來的會麵或者對話,並認為這是一種強化溝通信念的方式。正如心理學家所提倡的,用莊重和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溝通,並從溝通中尋找樂趣。事實證明,那些儀式感非常強的人,往往會在溝通中表現得更好。他們對於溝通對象更加尊重,對於溝通活動更加專注。他們很少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基本不會表現出反感。這種情緒的醞釀和態度的呈現對於溝通對象來說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作家梭羅曾經去拜訪一位老人。到達老人家中時,他發現老人特意命人在門口擺放了幾盆他非常喜歡的水仙花,老人還特意將房子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梭羅非常驚訝,他隻是一個小輩,這一次拜訪也不是什麼大事,老人沒有必要那樣鄭重其事。見到老人如此用心地接待客人,梭羅非常感動,當天兩個人的談話非常愉快。
股神巴菲特很少參加電視節目和采訪,也很少在電視節目中發表講話。有一次,他接受了采訪,還說了很多話。大家都非常詫異,以為采訪巴菲特的記者是他的朋友或者認識的人。巴菲特搖搖頭,指了指桌上那些櫻桃味的可樂。原來巴菲特一直都很喜歡櫻桃味的可樂,而當天電視台的記者特意在房間裏擺放了一大堆櫻桃味的可樂,這讓巴菲特非常開心,所以整個采訪非常順利。
雖然這些準備工作看上去可有可無,甚至會讓人覺得不過是浪費精力,但是一個對溝通充滿敬意,願意把溝通當成一種儀式來完成的人,必定更受歡迎,也更容易將這份專注和虔誠傳染給溝通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