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了解對方的相關情況(1 / 2)

在溝通之前,盡可能把握溝通對象的信息,是高效溝通的前提。畢竟隻有了解對方的相關情況,掌握對方的相關信息,才能在溝通和對話中找到突破口,把握住最佳的話題。

對於那些優秀的溝通者來說,事前的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盡可能多地收集對方的個人信息。要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對方是什麼人”。這裏主要是指弄清楚對方的姓名、職業、年齡、工作狀態、工資水平、相關成就、生活習慣、擁有的資源,這些信息是人們展開對話的基礎。了解這些基本信息,才不至於在談話中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出現尷尬的場景。收集並了解他人的基本信息,了解對方主要做什麼,無疑會讓自己對他人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位。這種定位決定了雙方之間的基本交流。

比如在準備與客戶談論合作事宜的時候,一方通常需要主動調查和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客戶的名字、客戶主要從事什麼工作、客戶的生意怎麼樣、客戶之前的合作記錄如何……人們在展開合作對話之前,就應該製訂客戶檔案,並推測出客戶的發展前景和薪酬福利狀況變化,相關的規劃、政策和製度、盈利能力等。不僅僅是合作時需要收集,競爭對手之間也需要對基本信息進行收集。畢竟隻有了解自己的對手是什麼人,才能夠更好地與之進行溝通和對話。

哈佛大學有位非常博學的教授。許多人在拜訪他之前都對此有所懷疑,但拜訪他之後都堅信不疑地認為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因為無論拜訪者是誰,他都可以針對對方的特長提出很有深度的見解。這樣出色的能力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他們都認為這位教授是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全才。但事實上,真相非常簡單:當教授得知拜訪者是誰的時候,就會特意打聽對方的特長和性格特征,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然後預先針對這些特長查閱大量的資料,因而能夠在談話過程中拓展話題的寬度,挖掘話題的深度。這使得他每次都可以與客人侃侃而談,並且說到對方的心坎裏去。

管理學家戴維·艾倫在《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Getting Things Done)這本書中說道:“把所有事情都從你的腦袋裏弄出來。在事情剛出現時就做好相關行動的一係列決定,而不是在事情爆發的時候。以合適的類別組織好項目的各種提醒以及下一步行動。保持你的係統更新和完整,及時進行回顧,使你在任何時候都能信任你的係統和對任務的處理。”

除了掌握對方的基本信息,了解對方是什麼人,還需要了解對方有什麼需求。重點了解對方的溝通需求。換句話說,溝通者準備以何種方式引起對方的興趣。事實上,隻有把握了他人的需求,才能在溝通中掌握更多的籌碼和主動權,讓他人產生進一步溝通的意願。他人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是個人參照係統中的一部分。了解其他人的具體需求,就可以重新組織自己的信息以迎合對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