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傾聽的過程中,人們常常需要對一些重要的信息進行記憶,這些記憶片段會在大腦中暫時儲存起來。嚴格來說,大腦記憶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獲得信息並進行處理和組合(這裏涉及邏輯思維、歸納概括的能力),將整理好的信息進行儲存(單純的記錄能力),儲存信息進行釋放,自動回應當前的暗示和事件(一種自動呼應和轉換的能力)。但是單純的大腦記憶往往具有時效性,在一定時間之後就會忘記和遺失一部分信息,短期內大腦無法記住更多的信息。這就像小時候背誦課文一樣,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原因就在於大腦會本能地抗拒一些信息量比較大的記憶工作。
其實,大腦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說思考分析問題,記憶聯想和記憶,還包含了下達指令,協調身體工作,提供生物力等。許多人喜歡在傾聽時利用大腦進行記憶,但是從大腦工作效率的角度來說,大腦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思考,或者說它的最大功能就是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用來記事。因為記憶本身會耗費巨大的能量,尤其是當信息量很大的時候,大腦就不得不停止或者減少其他方麵的工作,並將大量的能量投入到記憶工作當中。
如果讓大腦一邊思考一邊記憶,那麼信息的接收和理解都會受到幹擾。大量的記憶工作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並且容易導致大腦的精力分配和能量供應出現問題。這個時候它的思考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性的控製能力都會減弱,對雙方的溝通工作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傾聽的過程中,最好還是應該將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信息用筆記下來,然後讓大腦做它最應該去做的事情。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想要最大限度地解除大腦的記憶負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紙筆來做好記憶工作。主動在傾聽中做筆記,遠遠要比直接用大腦進行記憶更加高效。比如在一些重要會議上,與會者往往會特意準備好紙筆,及時將談話者的重要信息或者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這種記錄往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能夠表明自己的傾聽態度。課堂上,老師在講解重要知識點時,也會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做筆記,這樣要比僅僅依靠大腦去記憶和消化一堂課的內容更加高效、輕鬆。1970年的一項研究結果也表明,善於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更有可能在一周後掌握所學知識。
做筆記相當於二次記憶甚至是多次記憶。在做筆記的時候,人們已經對相關內容做了一次記憶,當人們回顧筆記內容的時候,又會進行新的記憶。相比於大腦的記憶,將相關信息和內容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記憶的效果無疑要強很多。隻要人們留著筆記,相關的信息就永遠不會被遺忘,而大腦在信息存儲方麵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不僅如此,在整理筆記的時候,人們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會對筆記中好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對不好的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談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