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說,人們也可以以這六個方麵的內容來考核對方說的內容是否足夠完善,對方是否應該說得更清楚一些。第一章在談論高效溝通的基本特點時,就談到了信息表達“完整”的特點,傾聽也需要保證內容的完整。很多傾聽者之所以會犯錯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耐心聽完對方講話,僅僅依靠一個開頭就做出判斷,反而誤解了對方的想法。因此不要等別人說了一兩句話就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對方的意圖而自作主張,應該對他人的話有更多更全麵的了解,獲得更多的信息,確保自己對每一句話都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出現了信息的遺漏,就要及時向對方反饋。如果發現對方的表述存在歧義,也需要立即進行反饋。
比如在1977年,美國新聞曾出現過一篇名為《如果科恩聽清楚》的報道。當時州電力網的發言人對聯合電力網的工人說了一句話:“你們要減少一些負荷。”一位名叫科恩的工人沒有聽清楚這句話,直接拉下了電閘,結果導致整個紐約市陷入黑暗。由於科恩沒有理解話中的意思,整個紐約市當晚承受了巨大的損失。
州電力網的發言人所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呢?是要求員工減少輸電量,降低用電負荷?還是建議員工多休息一下,不要勞累過度?聯合電力網的執行者並沒有聽清楚其中真正的意思,也沒有及時進行反饋,結果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操作,釀成了大錯。從這一方麵來說,工人的傾聽水平和傾聽的態度都有待提升,他們需要把握更多的信息來了解信息發布者的確切意圖和真實想法。
有時候,個人的表達習慣會引起溝通信息的扭曲和變異,會導致溝通內容出現分歧,如果不注意分辨,將會發生誤聽和誤解的情況。比如一個外國人向中國朋友提出要求:“你可以陪我去趟少林寺嗎?我有很大的興趣去看看。”朋友回複說:“我去,我不去。”這樣的回答讓他感到疑惑,他不知道朋友願不願意陪自己去少林寺。
對於不了解中國話表達方式的外國人而言,在傾聽的時候的確有很大的難度。這個時候,他應該進一步詢問朋友說了什麼,或者應該先了解這些話的真實內容。其實朋友的態度非常明顯,那就是“不去”,而前麵談到的那一句“我去”,實際上就像是一個發表感慨的歎詞,意思表現為驚訝、不滿,且略帶調侃的意味,類似於“我的天”。
因此,人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傾聽能力和水平,一定要對他人的談話內容進行精確的把握,了解對方所說的意思,了解對方的意圖和目標是什麼,這樣就可以對溝通工作有更好的掌控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