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要刻意掩飾自己內心的想法
既然是真誠的交流,那麼就需要進行交心。雙方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應該建立在內心和諧的基礎上,應該敞開心胸交流,不要有太多的遮遮掩掩。如果一方對另一方有什麼不滿,可以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提出來,沒有必要放在心裏。如果一方打算提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也可以直接提出來,然後以商量的口吻進行探討,爭取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更深的交流。
有些人在溝通時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想法,關鍵時候又站出來指指點點;有的人當麵說一套,背後又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的人往往缺乏足夠的誠意,凡事遮遮掩掩,讓其他人覺得很不靠譜,容易引起他人的戒備和反感。這對之後的人際關係以及交流會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
三、語言應當平凡樸實
著名廚師戴龍說過:“一個真正的好廚師,考驗的不是用名貴食材炫技,恰恰是最平凡的食材,做出淳樸而又令人心醉的味道,應該是吃完之後,數月乃至數年過去,嘴裏還能念念不忘的味道。”為人處事也是這樣,如果想要與他人進行真誠的交流,就沒有必要借助語言的“美感”或者技巧來博得他人的認同,也沒有必要過分地依賴於“情感優勢”來吸引他人的關注。保持平凡的、簡單的、樸實的溝通風格有時候更具衝擊力,也會讓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然。
樸實自然的談話是真誠的一種特殊表現,畢竟說話樸實的人真的是在描述事情本身,而不是想辦法應付了事,將溝通當成一種社交形式,也不是想辦法拚命維持自己的形象,將溝通當成一種自我表現的形式。
對於溝通來說,真誠不僅僅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麵。真誠的人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溝通態度,以及對溝通形式、溝通內容的尊重。講故事專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經說過:“在溝通中,人的存在和展示經常被那些試圖讓溝通變得清晰、簡短和吸引注意力的各種標準所掩蓋,但實際上這些標準會讓溝通過於簡化、斷斷續續,並且令人煩躁。這些‘次要目標’經常會混淆真正的目標:人與人的內在聯係。如果沒有個體獨特性格作為背景,溝通就無法讓人感覺到真誠。溝通時,你得在現場。真正的你,而不是經過粉飾的、理想化的那個你。大部分失敗的溝通所缺乏的要素就是人情味……為了在每次溝通中都融入人情味,你隻需要講更多的故事……你的溝通裏就有了人的存在。”
西蒙斯談論的就是談話的“真誠”問題。在她看來,真正的真誠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要用過多的語言粉飾自己,不要用太多的情感色彩和充滿技巧性的語言來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