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對方進行談話,給予必要的提示(1 / 1)

許多人都有一定的社交恐懼症,害怕與不熟悉的人交流,害怕在公眾場合說話和演說。這種恐懼心理會導致他們在整個溝通過程中表現緊張、失態,無法從容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與價值。這種緊張狀態有時候無法依賴自身的情緒調節來緩解,更多時候,他們更希望依賴外在的幫助,依賴其他人的支持。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引導者和輔助者來幫助他們完成整個溝通和對話,而主要的方式就是引導。

在相聲表演藝術中,存在兩個角色,一個是逗哏,一個是捧哏。逗哏是講述主要故事情節並且不斷說出笑料的角色;而捧哏的作用是引導和輔助,比如引起某個話題,或者提示對方應該往哪個方向聊下去,又或者幫助對方圓場和掩飾錯誤。雖然捧哏看起來話不多,屬於配角,但是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逗哏的優勢,幫助逗哏很好地完成相聲演出。

這種配合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溝通者負責傳遞大部分信息,而配合者負責提示和點綴,幫助主要的表達者更好地完成表達的任務。這種引導和配合往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突出談話者的優勢

在溝通中,人們通常都會想辦法凸顯出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價值,會想方設法通過信息表達來完善和達成自己的這種意圖。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如果過分展示自己的價值,可能會讓別人覺得有故意炫耀的嫌疑,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這個時候配合者可以作為第三人從旁進行解釋和讚美,或者提點一兩句,就可以更好地凸顯出談話者的個人魅力。

比如某個人在談論某個話題時,對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通過這些談話來理解這個人出色的表達能力和知識水準。這個時候,第三者可以進行介紹:“這些觀點聽起來很平常,但是需要很深的功力。”或者“對我來說,這太難了,但是他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配合者在這裏沒有必要多說什麼話,但一定要注意給對方進行點綴,或者簡單地製造一種對比,來提升對方的魅力值,凸顯出對方的價值和位置。

還有一種情況是,對他人的談話進行積極的回應和重複,比如當某人表達完之後,溝通對象及時給予反饋“是的”“你說的很對”,又或者重複對方的談話,表明自己的支持態度。這些積極的表態無疑會讓表達者的話更具說服力。

二、擔當提詞器的角色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不太放心自己的溝通能力與溝通效果時,就需要給自己找一個相當於提詞器的引導者。當人們麵對一個不善言辭的溝通對象時,也可以將自己當成一個引導者,幫助對方完成對話。很多害怕社交或公開演說的人會在他人麵前感到緊張不自在,如果能夠得到他人從旁指導,就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

比如有些人在談話中由於過分緊張而導致臨時斷電,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不知道接下來應該說些什麼,這個時候出色的溝通者就會進行引導:“對了,你剛才談到了×××,我想接下來你會對細節做出更詳細的描述。”“有關×××,你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引導者能很好地幫助溝通者提升臨場應變能力,或者說能幫助對方順利完成對接,保證談話的通暢。

三、糾錯功能

很多人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有可能來源於不經意間的口誤,來源於記憶和理解上的偏差。相關的錯誤可能會誤導傾聽者,或者直接對溝通對象產生誤導,因此需要一個人及時指出這些錯誤並進行糾正。但是直接提醒表達者“你說錯話了”無疑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下,容易對他人的自尊產生傷害。出色的配合者會隱晦地指出表達者在談話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

比如有個新來的老師在班主任的介紹下準備和同學認識一下。點名的時候,新來的老師將名單上字跡潦草的“張林”念成了“張木木”,頓時引起台下學生的哄笑。這個時候,班主任故意指著張林同學說道:“聽到了嗎,張木木同學,你該減肥了。”這個時候,新來的老師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心領神會,她非常感激地看著班主任。與此同時,同學們認為這個新老師非常“幽默”,大家就會對她建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四、適當補充內容

受囿於自己的知識水平、認知範疇、經驗積累、生活閱曆等因素,人們在表達中不可能將所有事情都考慮到,不可能將所有的要素和細節都展示出來,因此需要溝通對象進行適當的補充。這種互補性使得雙方的談話更加完善。一般來說,在一些商討性比較明顯的對話中,溝通雙方可以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某一方提出觀點後,另一方進行補充。

不同的配合方式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所有的方式都是為了確保談話者能夠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確保整個談話變得更加完整、準確,並且推動談話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