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重機槍(2)(2 / 2)

四、前蘇聯ZPU係列機槍

ZPU係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是前蘇聞槍械設計師弗拉基米諾夫在1949年研製的,能夠射擊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和1000米內的地麵目標。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裝備蘇軍以及東歐國家部隊,極大地提高了其他地麵部隊的有效作戰空域,增強了對空作戰的能力,與西方主流12.7毫米相比有壓倒性優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聯邦軍隊在車臣進行的作戰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身影。

ZPU係列高射機槍可多管聯裝,槍架裝有輪子,便於用汽車牽引,機動性好,配有光學瞄準鏡,大大提高了射擊準確性。

該槍的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閉鎖時,機頭的斷隔螺與槍管上的斷隔螺扣合。彈方式為彈鏈共彈,屬雙程進彈,單程輸彈。發射方式為邊發射擊,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擊發後,槍管與槍機一起後坐,走完自由行程時,加速器上的外滑輪在機匣上的開鎖加速槽上滾動,迫使機頭回轉,實現開鎖。同時,由於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從而使槍機體進一步帶動機頭一起後坐,並完成其他自動動作。

該槍采用光學瞄準具,由斜距裝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帶裝定器、平行瞄準器、航路確定器、高射瞄準鏡以及平射瞄冷鏡等組成。此外,在槍身上尚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圓柱形,表尺正切型U形表尺。

該槍的四聯槍架由底座、托架、搖架、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及瞄準具平行架等組成,整個槍架與炮架構造相接近。

ZPU係列機槍存在著體積大,過於笨重的缺點,隻能以牽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進行作戰任務,一遇到山路,叢林,峽穀等複雜地形時則顯得極不適應。

五、前蘇聯NSV型重機槍

蘇聯開發的NSV重機槍,其優越的整體性能和多處創新結構可與西方國家廣泛使用的勃朗寧M2重機槍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勃朗寧研製出了使用大口徑機槍彈的M2重機槍,並因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開發了與美式M2重型機槍相類似的DShK重機槍。但該槍的供彈機構複雜,而且體積龐大,不易於攜行裝備。因此,蘇聯又於20世紀60年代製成了NSV型重機槍。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獨特的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目前,該槍整體性能仍是同類機槍中最好的。

大多數機槍的閉鎖方式都是通過槍機前端、後端偏轉與機匣閉鎖,即槍機偏轉閉鎖方式。而NSV重機槍則采用了獨有的側向偏移式閉鎖方式。槍機設計迥然不同,槍機的前、後端不是左右偏轉,而是整體平行移動閉鎖。機框與槍機通過2個卡鐵聯結成平行四連杆閉鎖機構。當機框在火藥燃氣作用下後退時,卡鐵使槍機左右平行移動完成開鎖動作。這種閉鎖方式可以使機槍機體大大縮短。雖然槍機短而輕,但NSV的設計中增大了機框的質量,從而確保了射擊時槍體的平衡。

NSV重機槍的活塞與活塞筒的設置與眾不同。一般的導氣式武器的設計是在機框前端設置活塞,在導氣箍後側設置活塞筒。而NSV則恰恰相反——在機框前端設置了活塞筒,導氣箍後麵設置活塞。活塞尾部裝設調節器,可對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燃氣量進行適當的調節。拋殼裝置也有獨到之處。NSV沒有傳統的拋殼挺,由抽殼鉤將發射後的彈殼從槍膛拉出。槍機後坐時利用機匣上的杠杆,使彈殼從槍機前麵向右滑動,以偏離下一發彈的軸線。槍機複進時,將下一發子彈推入膛中,複進到位後,槍機左偏閉鎖,彈殼脫離槍機槽,被送入機匣右側前方的拋殼管,排出槍外。由於機匣上無拋殼孔,因此具有火藥燃氣後泄少的優點。當該槍車載使用時,拋殼管排出的火藥燃氣易被導向車外,而且這種向機匣前方拋殼的方式,使彈殼落在車內而不易散亂。後來俄羅斯研製的無托式突擊步槍的拋殼機構,大都采用了這種前拋殼的方式。

NSV重機槍的槍管前端裝有喇叭式的膛口防跳器,這一裝置還兼有消焰作用,以防止夜間發射時的火焰傷害射手的眼睛。該槍槍管的更換較為迅速,每射擊1000發子彈就需要更換一次,更換槍管時隻需撥動杠杆將機匣右側的槍管鎖拉出便可將其卸下。

六、法國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是由奧地利設計師馮·奧德科萊克設計的一款非常著名的重機槍,後來被售給法國。早在1897年,馮·奧德科萊克設計的機槍就開始裝備法國軍隊,並被命名為“M1897哈奇開斯機槍”,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研發成功的導氣式機槍。M1914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

成的。

改進後的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將射程從原來的2400米提高到了3500米,改進了槍架的操控機構,能夠實現從水平到仰角90度的射擊,而原來的槍架射角隻能達到6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