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本99式輕機槍
99式輕機槍是96式輕機槍的改進型,於1939年定型,當時為日本神武紀元2599年,所以命名為“99式”。
由於96式機槍的口徑為6.5毫米,在殺傷力和侵徹力上均有不足。所以便在該槍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主要為加大口徑。於是,99式輕機槍便誕生了,99式輕機槍的口徑為7.7毫米,不論是在射程還是威力上都比96式大得多。
99工機槍在大體上和96式機槍相同,而且部分零件能夠通用。但是該槍取消了油泵,而且使用了性能更佳的退殼機製,相比96式更為可靠。
十五、瑞典Kgm/21輕機槍
1920年,瑞典從美國柯爾特公司購買了大約700挺按照瑞典要求生產的BAR(勃朗寧自動步槍),並在此後購買了柯爾特1919型機槍的生產權。瑞典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對步槍進行了改進,主要把口徑改為了瑞士6.5×55毫米m?/?94步槍彈,此外還增加了兩腳架和手槍型握把。1923年,卡爾·古斯塔夫公司負責為瑞典軍隊生產該槍,並把這款屬於第一種瑞典型的BAR命名為“Kgm?/?1921”。
Kgm?/?1921中的“Kg”是“KulspruteGevar”的縮寫,字麵意思是“噴灑子彈的步槍”,其實就是“機關步槍”和後來的“輕機槍”的意思。Kspm?/?1914水冷式機槍也是由卡爾·古斯塔夫公司生產,主要模仿了奧地利的M07?/?12機槍。Kgm?/?21輕機槍與Kspm?/?1914水冷式機槍是瑞典軍隊的兩種主要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卡爾·古斯塔夫生產的Kgm?/?21大約有7500挺,該槍至1949年停產,使用到1971年退出現役。
FN公司在後來對該類槍的生產中,設計了一種可快速更換槍管的BAR-FND型。瑞典先是向FN公司購買了少量的FND型試用,後來把這些槍命名為、“Kgm?/?1935”。改進後的Kgm?/?1935可以避免Kgm?/?21存在的缺點。
由於軍用裝備短缺,芬蘭在冬季戰爭期間曾向瑞典購買了130挺Kgm?/?21輕機槍,而一些瑞典誌願者也帶著204挺Kgm?/?21輕機槍到芬蘭參加戰鬥。這樣一來,芬蘭地區在冬季戰爭中至少擁有330挺Kgm?/?21輕機槍。然而,由於當時戰況的改變,使得瑞典人趕緊把部隊組織起來開始國家自衛,並向芬蘭要回了其中一批武器,留在芬蘭的剩下220挺Kgm?/?21輕機槍一直到戰爭結束後仍在被使用。因此可以說,Kgm?/?21同樣是參加過二戰的實踐者。
十六、瑞典Kgm/37輕機槍
1935年,卡爾·古斯塔夫在Kgm?/?21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型機槍。經此改進後的新機槍被命名為“fm?/?1935”,意思是“1935年試驗型”。經過為fm?/?35的槍管增加散熱片後,正式命名Kgm?/?35。但後來又取消了槍管散熱片,而定型了Kgm?/?37輕機槍,並在1937年開始進入軍隊服役。
Kgm?/?37可以實現快速拆卸,在分解過程中,不是把槍管直接旋轉進機匣內,而是把通過一組旋轉法蘭“扣”在機匣前的槍管節套上。每挺Kgm?/?37配一根槍管、皮革背帶、兩個裝附件和備件的皮盒,同時還帶有8個彈匣,可放在4個皮革彈匣袋中。
二戰結束後,瑞典設計師曾試圖把Kgm?/?37改成彈鏈供彈,且依然由卡爾·古斯塔夫負責此項試驗。試驗中,彈鏈供彈機構比較可靠,但最終還是沒有量產和裝備部隊。
十七、丹麥麥德森機槍
麥德森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實用型輕機槍。該槍的射擊精度高、性能可靠,但主要缺點是生產成本較高,這與其公差要求小、結構複雜、製造精良有關。麥德森機槍被大量裝備本國及用於生產出口,並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廣泛使用。
直到1950年,麥德森機槍才停止了大規模生產,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仍然可以在麥德森公司的產品目錄中看到麥德森機槍的名字。在當時,工廠隨時可以根據訂單生產,而且由於麥德森公司長期生產機槍備件,使許多用戶可以長時間使用這種武器。
德國的MG34曾被視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通用機槍,但事實上輕重兩用機槍的概念早就運用在了麥德森機槍上。德國也是看到麥德森機槍才受到啟發,隻不過因為麥德森機槍采用彈匣供彈,持續火力方麵稍差,而且多數被當作輕機槍使用。所以,人們更多地是把麥德森機槍看成是輕機槍,而不是通用機槍。